杨俊亮|老宝贝·小宝贝
更新时间:2025-05-05 21:52 浏览量:5
老宝贝·小宝贝
作者:杨俊亮
在这纷繁的人世间,有一种爱,纯粹且毫无保留,那便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或儿或女便成为了父母心中的“小宝贝”。父母给予了儿女无尽的关怀,将他们视作心头最珍贵的存在,“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爱他们爱到了极致,“可上天摘星星,可下海求龙王”。
小时候,每一个生病的夜晚,都有父母温暖的怀抱和焦急的眼神相伴,哪怕风雨交加,也立刻抱去医院,整夜无眠,守护我们的安康;周而复始的学生时光,早送晚接,风雨无阻,变着花样做我们爱吃的饭菜;每逢节假日,都带着我们出去,玩好玩的地方,吃好吃的东西,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的心愿。乃至长大成人,父母仍为我们的工作、婚姻、生活,以至我们所生育的儿女操心,这就是父母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为了儿女,他们倾其所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把儿女视作“小宝贝”,给予了极致的关心关爱。但是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真正把父母视作“老宝贝”的,恐怕这个比例就很小了。时光是最无情的小偷,偷走了父母的青春,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曾经年轻力壮的他们,如今已双鬓斑白,身体不再矫健,眼神也不再锐利。此时,他们变成了需要我们呵护的“老宝贝”。可在现实中,我认为,真正能将父母当作“老宝贝”般用心照顾、尽心尽孝的子女,确实有,但“一般般”、“不得不”的绝不在少数。所以,我要在这里就“老宝贝·小宝贝”为题,闲聊几句,如能打动“小宝贝”,进而关心“老宝贝”,那就太好不过了。
“小宝贝”们是可爱的,他们天真、活泼,充满青春的活力,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但我说,“老宝贝”们也是可爱的。老宝贝们有着独特而迷人的可爱之处,他们的可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充满了岁月沉淀的韵味:
——他们常常流露出可爱的童真。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人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孩子般的天真。比如看到喜欢的小物件,会像孩子一样眼睛发亮、满心欢喜;吃到心仪的美食,会露出满足的笑容,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他们会与孩子们一起追逐、打闹,甚至会跟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翻滚,这种不加掩饰的童真,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纯净。
——他们往往表现出可爱的倔强。老宝贝们有时会很倔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比如他们可能坚持用传统的方式烹饪食物,觉得这样才有家的味道;或者固执地认为某件旧物有着特殊意义,舍不得丢弃。这种倔强背后,是他们对过去生活的眷恋和对自己价值观的坚守,显得格外可爱。
——他们有着丰富的阅历。他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数不清的故事和人生经验。当他们讲述过去的经历时,眼神中闪烁着光芒,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听他们讲故事,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一种别样的可爱。
——他们对晚辈有着格外的疼爱。老宝贝们对子女、孙辈的疼爱毫无保留,可能会偷偷给晚辈塞零花钱,或者在晚辈回家时准备一大桌丰盛的饭菜,离别时又塞给他们大包大包的东西。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或许有些笨拙,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却让人倍感温暖,他们疼爱晚辈时的样子,充满了可爱的温情。
——他们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便年事已高,有些老人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会努力学习新事物,如使用智能手机与家人视频通话;或者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跳舞等。这种老不服老、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出他们可爱的活力。
这些可爱之处,孝顺的子女感到很可爱,但是,不孝顺的子女却体会不到。有的子女,总以工作忙碌为借口,很少回家陪伴父母,甚至连电话都懒得打、信息也懒得发,让父母在无尽的等待中望眼欲穿;有的在面对父母的唠叨时,缺乏耐心,甚至恶语相向,全然忘记了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包容与疼爱;还有的在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只是表面应付,没有真正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悉心照料。
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即便老去,也依然可爱。他们或许会像孩子一样,在得到我们的关心时,露出满足的笑容;会在看到我们取得成就时,骄傲地向邻里炫耀;会在我们忙碌时,默默地准备好饭菜,等待我们归来。他们对我们的爱,从未减少,只是表达方式可能变得更加含蓄。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父母视为“老宝贝”呢?
首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父母不管年龄多大,身体多差,毕竟是给予了我们的生命,他们是真正的“佛”,他们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我们对父母必须永远存有敬畏之心,不可恶言以对,更不允许拳脚相向,成为“逆子”。对父母的教导要耐心听取,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正确的意见要采纳, 不能视为“老八板”、“过时了”而一概拒绝,那是很伤老人心的。
其次,要尽可能地多加陪伴。就像小时候他们陪伴我们成长一样,我们应该抽出时间,领着爱人,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帮爸妈做做饭 ,听听他们那些重复又重复的故事和亲切的唠叨。哪怕只是坐在他们身边,一起看看电视,或者陪他们散散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第三,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年龄一天天增大,各种毛病也陆续找上身来。子女一定要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定期带他们去做体检,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为他们准备一些营养丰富的饮食,备一些常用药品和营养品,鼓励他们适当运动。当他们生病时,要像他们曾经照顾我们那样,细心地照料,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支持父母的爱好。不要认为老人老了,就是把身体保养好,其他什么都没用了。健康幸福的老年生活,应该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重要。对老年人的健康爱好,如唱歌、跳舞、写字、画画、写作、旅游等等,要热情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要舍得给父母花些钱,如父母喜欢摄影,给买个好一点的照相机;父母喜欢旅游,多抽一些时间带他们出去玩玩;父母喜欢书画,给他们买点笔墨纸砚;父母著书立说,写了很多文章,能不能帮他们出本书?总之,要多想想父母之所想,帮父母之所需,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支持他们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我还要提醒我们的年青人,要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比如,你如果因为工作忙、住地远,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人,那你能不能接长不短地给他们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别让他们担心?你能不能在出差或旅游回来时给父母带件小礼物?你能不能把你工作上的成绩、你小家发生好事、喜事通报给父母,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快乐?你能不能让你的儿女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下老人,从小培养他们的爱老敬老的观念?你是否能把父母的精神产品(丰富的人生经验、某种特殊的技能特长、他们的著作、艺术作品等)注意记录与传承?你的小家的墙上有没有父母的书画作品?你们家的墙壁上书橱里有没有父母照片?你了解你父母的一生吗,比如主要的生活轨迹、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受过何种功奖?你尊重你父母的同学、战友、工友和亲戚朋友吗?你和他们有来往或招待过他们吗?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些细微的小事你注意到了,你无疑是一个孝顺的儿女。
我对两件事感触尤深。一是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儿子,在母亲逝世后,把母亲一生中积攒下来的生活用品,包括服装鞋帽、锅碗瓢盆、打狗棍、喂猫碗、猪食槽、绣花针等几百件不值钱的东西收集起来,把它们视为宝物,一件一件洗刷干净,贴上标签,办了一个占地几百平米的特殊展览,来纪念他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真是感人之深,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二是还有一位很贫穷的儿子,皆因为患病不能行走的母亲想在故去之前,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孝顺的儿子带着毕生的积蓄,用小板车拉着母亲,徒步走过若干城市乡村、旅游景点,还到了天安门,实现了他母亲的愿望。这是多么伟大的行为啊!他的孝心孝行感动了无数的青年人。
还有好几位文友,写文章赞颂他们逝去的父母,对父母事迹、贡献如数家珍,他们还很完整地保留了父母许多有价值的遗物,作为永久的纪念。还有的继续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把父母的遗愿变为了现实,让父母的在天之灵至为欣慰。这些事都让我十分感动,我认为这是对父母的大爱,真心实意地把父母作为“老宝贝”来对待,使父母的“宝贝”之处得到世代传承,让父母的英灵在九天之上得到安息。
父母的爱,是这世间最珍贵的财富。他们曾经用爱呵护我们成长,如今,我们也应该用爱陪伴他们变老。把父母当成“老宝贝”,就像他们曾经宠爱我们一样,让这份爱,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不要等到一切都来不及,才追悔莫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去爱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的晚年充满温暖和幸福。还是我前些日子发表文章的观点“尊崇父母,荫及子孙”,你真心爱父母的行为,一定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福得福”,使你的子孙得到传承,你的晚年一定会得到儿女所爱,你的儿女也一定会得到福报,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2005年4月29日)
作者简介:杨俊亮,退役军官、北京市机关退休干部。自幼喜好文学艺术,数十万字文学、数千篇书法和摄影作品在各类媒体发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出版政论、诗歌、摄影作品集10余部。现为中国社会书画院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全国艺术家公示系统认证入网艺术家,中国馆藏级艺术家网首席艺术顾问。中国摄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俱乐部理事会会员。编写军事教材曾被评为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音乐作品(歌词创作)曾获得全军一等奖,全国三次金奖、一次银奖,被授予“中国优秀音乐(歌词)指导师”称号。先后被有关艺术部门授予“2021年当代书画界杰出贡献人物”、“优秀人民艺术家”、“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献礼香港回归艺术大使”,“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2023年“聚焦两会、德艺双馨书画名家”等荣誉称号。著有摄影书籍《书影心
声》《美在心中》《灵动瞬间》,出版《石子集》《零落心香》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