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秦楚民俗】十堰地区民间烙画艺术的薪火传递

更新时间:2025-05-06 09:52  浏览量:7

烙画,又称火笔丹青,是鄂西北地区传承两千余年的民间艺术瑰宝。据《房陵岁时记》记载,新莽年间汉室后裔刘秀避祸房陵(今房县),在神农架密林中以篝火余烬绘地形图传信乡民,意外发现火痕可永久留迹。这段"燔火通神"的典故,不仅催生了最早的烙绘技艺,更形成"三烙九熏"的行业仪式——匠人开炉前必祭"光武火神",工具匣留三孔象征"天地人"三才相合。

1. 草创期(汉末-明初):匠人以油灯炙烤铁针,在竹木器物烙制"火痕礼器"。房县唐墓出土的烙花漆奁,匣面朱雀纹以点烙法呈现深浅三色,印证《楚辞·招魂》"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的装饰传统。至宋元时期,烙画与漆艺结合形成独特"火漆"工艺,武当山南岩宫现存元代烙漆供桌,云纹深处可见细密火痕肌理。

2. 鼎盛期(明清-民国):永乐年间武当山大兴土木,烙画师鲁三火以"烙铁问天"绝技震惊世人。据《均州志》载,其用三十六把特制烙铁,在紫霄宫铜瓦上烙出《真武修真图》,龟蛇相缠处采用"阴阳烙"技法,高温烙铁走阳纹,低温炭笔描阴线,开创金属烙画先河。清光绪年间《郧阳府志》记载,房县出现专业烙画作坊"火云社",年制烙花筷逾十万双,纹样涵盖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民俗题材。

3. 革新期(当代传承):1953年,第三代传人王守义发明调温电烙笔,火候控制精度达±5℃。1978年创作的《神农采药图》首次在宣纸上实现"火韵三染法"——通过320℃、280℃、240℃三次烙烫,呈现焦、浓、淡的墨韵层次。2011年列入湖北省非遗名录后,传承人创新"火针刺绣"工艺,在丝绢上以0.2mm烙针精绘《诗经·汉广》,江汉游女的发丝细若蚊足却根根分明。

十堰烙画深植楚文化基因,其民俗意象自成体系:婚俗器物必烙"双头凤",取自《山海经》"孟鸟纹";寿礼则用"火纹蟠桃",借鉴屈家岭文化陶器上的火焰纹。每年正月十五"火龙笔会",艺人在长九尺的楸木板上接力烙制《九龙戏珠》,龙睛需用祖传的"子午烙法"——在正午日光直射时瞬间点烙,以求"阴阳相济,睛透玄光"。

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烙画诊籍"习俗。据《太和医典》残卷记载,明清时期武当道医通过观察患者家中烙画的火痕深浅诊断病情:肝郁者家中烙画多现断续枯笔,心火旺者作品常见焦灼晕染。现存房县中医院的1908年医案显示,名医王三阳曾据患者所藏《寒江独钓图》的火痕分布,准确判断其脾湿之症。

现代传承人在NASA航天材料启发下,研发出氮化硅陶瓷烙笔,可在钛合金上烙绘。2019年"天问一号"搭载的烙画《火凤巡天》,以纳米级烙刻技术再现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图,在火星极端环境中完好保存。数字烙画系统"离火3.0"则通过AI学习历代大师笔法,能自动生成兼具传统火韵与现代构成的创新图式。

这项穿越千年的火痕艺术,正以"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姿态,在十堰的山川灵秀间续写着"以火为墨,以铁为笔"的文明传奇。正如第三代传承人王金火在联合国非遗论坛所言:"我们的烙笔既刻录着《楚辞》的山鬼低语,也书写着现代文明的星辰密码。"

学习掌握烙画技艺有两大难关需要攻克。一是烙烫时“火候”的把握,它需要作画者把“铁笔”拿稳,要轻重缓急、深浅浓淡、轻点成线、重点成面,诚所谓:“心中拥有烙画谱,绢上下笔方传神”;二是要求作者要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熟练地将中国画的“勾、点、染、皴、擦”和“焦、浓、重、淡、清”墨色韵味,利用烙的技法转换表现出画的神韵。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