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以红色引擎激活重艺动能 奋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更新时间:2025-05-06 10:07 浏览量: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持续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改革成果的工作目标,创新构建“三维铸魂”“三阶递进”“三力协同”红岩精神育人体系,奋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三维铸魂”传承红色基因,锻造堪当重任的先锋队伍
坚持理论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信仰之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学校坚持构建高质量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完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级联动学习体系,聚焦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内容,始终擦亮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底色。持续活化学习形式、创新学习载体,创编《山那边》《红岩》《浴血红花》等多个主题剧目,用艺术的形式展现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认真总结学习经验,在重庆日报、七一客户端等平台刊发经验和理论文章20余篇。
坚持文化铸魂,用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校创新构建“党建+非遗”融合机制,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重庆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等80余个班次,组织师生参演《非遗里的中国》。以“职教出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申报并立项重庆市2024年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建设项目储备培育项目1个,选送30件师生版画作品在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展览。学校被认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习展示基地”,并成为市非遗保护教育分会会长单位。
坚持实践铸魂,用躬身实干作风锻造过硬本领。学校注重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坚持推动党性教育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依托“一站”“两队”“三团”建设,到红色教育基地实地研学70余次,覆盖师生党员5000余人。聚焦锻造党员干部“五个过硬”,安排30余名优秀党员干部到重大项目、乡村振兴等一线岗位磨炼。组织党员师生参与大型演出,在川渝春节联欢晚会、“巴渝颂歌献祖国”重庆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等40余次大型活动中展现风采。
“三阶递进”培育红色工匠,涵育匠心传承的时代新人
以思政教育熔铸匠心,启航红匠担当之志。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校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组织思政教师到重庆市38个区县开展红色研学,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坚持生动鲜活办好“行走的思政课”,组织600余名师生走进北碚区偏岩古镇、秀山县隘口镇坝芒村等地,开展专题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特色活动。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立项建设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牵头承办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现场展示活动。
以术业锤炼锻造匠艺,锻造红匠担当之能。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加强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新设时尚表演与传播、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等专业,专业对接产业率达95%以上。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构建党建统领下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才、以赛促创”的“一统六促”新格局,助力重庆打造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地。
以产教融合培育匠人,施展红匠担当之才。学校积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牵头建成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重庆市文化旅游行指委、重庆文旅(广电)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三级”产教融合平台,发起成立“巴蜀文化创意(数字)产教联盟”。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联合申报“演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演艺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5个,共建教师企业流动站8个。
“三力协同”践行强国使命,彰显服务大局的重艺担当
强本固基筑牢堡垒,基层组织力全面跃升。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把党组织建在急难险重、攻坚克难的重大任务节点上,设置“双高特别党支部”“职业技能竞赛攻坚特别党支部”等4个功能型党支部。大力激发基层党组织书记创造性张力,遴选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全市高校党支部书记基本功大赛和全市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讲党建比赛,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持续发力党建“双创”,立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和全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各1个,1名党支部书记入选全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乘势而上实干争先,事业发展力动能强劲。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1名教师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入选各类市级专家库专家9人。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两年来,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00%以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年均增长62.5%。技能大赛屡获殊荣,近两年获得竞赛类奖项337项,其中重要国家级赛项获得3金7银8铜18个奖项,居全国艺术类职业院校前列。“双高”建设交出优异答卷,在市教委、市财政局公布的绩效评价最终结果中取得“优秀”等次。
文艺赋能品质生活,社会影响力持续彰显。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聚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连续2年高质量承办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全覆盖轮训全市1.38万名导游。聚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制定《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参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化微课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招生就业供需两旺,连续多年实际录取人数年均增长10%以上,新生报到率90%以上,连续多年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4%以上,位居全市高职院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