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教师宿艳:教育是点燃火种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5-05-06 18:33 浏览量:4
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宿艳教授手持实验仪器,正与学生们热烈讨论着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改良方案。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她专注的面庞上,这个场景,恰似她二十三年教学生涯的缩影——以知识为炬,以创新为火,照亮莘莘学子的求知之路。
杏坛深耕:让课堂成为思维迸发的磁场
“宿老师的分析化学课就像一场思维探险!”谈及课堂体验,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在宿艳的课堂上,电化学传感等学科前沿不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预研先导——问题思辨——实操探究”的链条,转化为可触摸的科学实践。她独创的“小组讨论+同伴学习”模式,让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变为学习探索者、主动者,让“教与学”每个环节都激荡着思维的火花。
这份匠心源于二十三年如一日的打磨。她率先构建化学理论、实验、安全“三位一体”教材体系,10部立体化教材、5门在线课程惠及全国50余所高校;3部新形态教材搭载数字技术,让抽象分子结构“跃然纸上”。“教育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宿艳将这句话刻在教案扉页,她主导的“赛教结合”模式,引领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35项,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创中悟”。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宿艳的科研脚步始终与时代同频。聚焦催化新材料制备及其在环境和人体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她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可穿戴电化学智能传感体系,制备出系列兼具高吸附性和高催化活性于一体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推动了智能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及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构建了可穿戴自供能传感系统,解决了可穿戴传感器的供电需求,为实时健康监测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提供支撑。
2021年,凭借在重金属检测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她捧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用实际行动印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
薪火相传:让团队成为育人沃土
“看到青年教师站上讲台发光发热,比自己获奖更欣慰。”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宿艳建立“老带新”机制,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团队青年教师先后获各类赛事一等奖10余项,其中3名教师已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主讲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程思政,她毫无保留地分享“独门秘笈”。在她的引领下,团队教学与科研的“双螺旋”在传承中持续攀升。
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宿艳已绘就新蓝图:推进“专创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三维融合,拓展课程广度和深度,持续推广系列化、立体化资源;打造智慧课堂,探索“过程性评价+能力雷达图”的多元考核体系,把学生从知识学习者、继承者和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索者、批判者和主动者,实现智慧的“教与学”;深化课程思政探索,让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这些构想,在她与团队的思想碰撞中,逐渐勾勒出清晰的实践路径。
从三尺讲台到科研前沿,从个人深耕到团队培育,宿艳用二十三年光阴诠释着“师者如光”的深刻内涵。她深知,教育是点燃火种的艺术,而她愿做永不熄灭的光源,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中,继续照亮更多年轻的梦想。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排版编辑:魏子晴 王增强 杨凌隐
审核校对:凌晓瑕 农雅兰 许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