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物访谈录② | 欧洲→新津 95后的她,将艺术“种”进有机大棚
更新时间:2025-05-07 09:58 浏览量:5
一颗扑通扑通想创业的心,可能在有些人的儿时,就萌芽了。新津95后韩绪,就是这样的创业者。
“让父亲相信,我是有计划的人。”2012年,17岁的韩绪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赴英留学,去学习知识的决心,写了一份长达7页的信。这封信不仅将自己的留学计划一一陈述,还让父亲感动落泪……趁着暑假,这位小姑娘又去做了一个月酒店服务员。
5年后,新津土生土长的95后女孩学成归来,此时的她足迹已走过欧洲27个国家,并带着自己多年来对环保、有机食品和国际商业管理的知识和视野,扎根新津。成为了一位拥有“艺术气息”的“新农人”。
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韩绪
引进国外专家,搭建有机大棚,进军“银发经济”......在园区“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支持下,韩绪和她带领的团队“放开手脚”全力发展,企业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就在3月,公司刚刚获得“四川省龙头企业”的称号,而今年辐射成都的“艺术+有机农业”全产业闭环项目也正快速推进。
#1
写7页长信、做30天服务员
新津95后女青年“说到做到!”
在天府农博园的一个农业大棚里,记者首次见到中以津惠总经理韩绪时,这位一身干练的95后女生,正在田地里仔细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裤脚沾了些泥,手里攥着把铲子。
洋气干练的气质却脚踩泥土,这种“反差”引发了记者好奇心,“一个从小就离家读书,在英攻读商科的年轻女孩,为何会选择回到家乡,并投身农业?”在大家眼中,似乎陆家嘴才是更适合她的工作环境。
正在检查作物生长情况的韩绪
韩绪的父亲是一位新津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从小我就习惯自己拿主意。”韩绪的独立始于幼儿园住校岁月。父母忙于事业,只在周末见面时反复叮嘱,“要对自己负责,要有自己的规划。”
初中,她对英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5岁那年开始规划留学——自己攒零花钱买雅思教材,在日历上标注学习进度,关上门在房间苦练口语......甚至为了说服原本不同意自己留学的父亲,上演“组合战术”。
儿童时期的韩绪
2012年,17岁的韩绪给父亲写了一封7页长信,“里面列举了我为什么要去那里留学、主要目标和未来规划。”
韩绪原本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父亲同意,“尽管我爸当时都看得感动哭了,但他还是没同意,主要担心我一个人的安全。”
中以津惠产品实验室
到了暑假,韩绪出现在爸爸经营的酒店西餐厅。传送菜品、清理餐桌、清洁餐具......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就是为了向爸爸证明,“最脏最累的活我都能干好,对于留学我也是认真的。”
爸爸当时的话,韩绪记得很清楚,“萍萍(韩绪小名),算了哦,服务员累得很,你受不了这个苦的。”
“最后,做了整整一个月,爸爸最终同意了我的留学计划。”韩绪告诉记者,当时那封7页长信,现在都被爸爸小心翼翼地放在保险箱里,“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份商业计划书吧,目前看,都实现了。”
这位用行动说话的95后女生,带着新津人特有的韧劲,3个月后飞往英国,正式开启了留学生涯。
#2
5年游历欧洲27国
“艺术+有机” 在心里萌芽
“hello—Bonjour—Dia dhuit”(你好)
和普通女孩一样,韩绪非常喜欢旅游,“基本上欧洲国家都跑遍了。”对自律的她而言,学习不算难事,她更想把时间用在“开拓眼界和视野上”。
5年留学时光,匆匆而过。在这期间,她曾穿越法国卢浮宫的长廊,仰望过佛罗伦萨美术馆的穹顶,脚边也流淌过“水城”威尼斯的流水......在卢浮宫观看《拾穗者》画作时,一颗小小的农业种子,在她心里萌芽,让她第一次对投身农业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小姑娘说,“农业不该意味着劳苦,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艺术。”
旅行中的韩绪
对展览的热爱,为她将来“用艺术的眼光看农业”埋下伏笔。
2015年,韩绪与有机农业第一次真正产生交集。
“当时我的论文课题恰好是关于有机食品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韩绪回忆,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印度、南非、英国和中国香港。“他们都推荐我做组长。”
有机农业的课题组成员
从小不服输的性格,让韩续暗下决心,“一定要取得好成绩!”韩绪因此花了大量时间专门去逛一些英国的超市,“课题里,正好有推广有机蔬菜的内容,通过大量学习和调研,进一步坚定了我投身有机农业的信念。”
没想到父女俩竟如此“心有灵犀”。就在同一年,父亲也第一次有了做农业的想法,“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得‘搭’上‘有机’!”
有关有机农业的论文研究报告
线上父女俩以网络交流,线下韩绪就马不停蹄当起了“侦察兵”,深入考察和了解市场行情,最后两位“合伙人”认定——“这件事,大有可为!”
#3
引进专家、创新管理、园区护航
这片创业热土“值得深耕”
2017年,韩绪从伦敦回到成都,立刻启动有机农业项目。
第一步便是“引进来”。搭建国际化团队——引进全球番茄种植权威欧玛教授(Omar Zeidan)担任首席顾问、从迪拜邀约设施农业专家安东尼(Anthony Hills),以及联合川农、省农科院建立创新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
“我们想打造一个科研与交流平台,让省内的新农人和职业经理人能在一起交流。”。韩绪坦言,“在这个过程中,新津相关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经常来现场给我们指导。”
团队工作会议现场
有了国际化团队支撑后,韩绪开始搭建有机大棚。
企业先后建成净化水处理中心、匀速滴管水泵等,形成了符合欧盟标准的有机体系。
中以津惠净化水处理中心
从专家引进、到现场安装再到各方对接,韩绪都全程参与,甚至连很多工程文件的翻译都没落下,“当时我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现在连土木图纸都能看懂了。”韩绪笑着说。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要如何管理团队呢?在韩绪看来,那就是得“专人干专事”。
“比如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面对着比我父亲还大很多的教授,我的经验就是‘不绕弯子’。”在团队里,与其说管理,更像合作,“大家各司其职,有问题一起讨论,其实很简单。”
与技术团队的合影
然而,发展有机农业并非一帆风顺,有机大棚的维护、定期的土壤更换、水质的物理净化......这些成本很高,也造成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中端市场能否接受呢?这成了韩绪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银发市场”或许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此,2018年,她专门到日本考察康养产业,通过用户画像,韩绪发现,老年群体更易接受有机农业且更注重健康环保,也更有时间。
正在参加乡村CEO培训的韩绪
这条路目前看来似乎是走对了,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是新津专门打造的政商恳谈会、供需对接会等平台和很多相应政策,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今年以来,韩绪和她的团队开始积极转型打造老年艺术中心,在开设艺术课程的同时,通过有机农旅观光,实现客户引流与产品配送闭环。
说到这里,她很感慨,“由于企业离地铁站较远,给园区反映了情况后,他们想办法,特别开设了文旅专线接驳车,打通了引流客群的‘最后一公里’。”接驳车还串联了安西镇的旅游点位,吸引了更多从大城市来的目标客群。
有机农业新津团队合影
服务的无微不至,是韩绪向父辈一样,扎根新津发展的原因之一。
“回到家乡既是乡情使然,也是看中新津良好的创业环境。”韩绪的创业逻辑很清晰——以农业为基底,注入金融思维把控运营,嫁接艺术基因提升附加值,这种“新农人”的理念,既传承了新津的创业基因,又融入了国际与艺术思维。
荣获杰出产业青年
也正是因为对这份事业的极高热爱,让韩绪觉得投身乡村建设,“其实是一件挺浪漫的事。”
这就是她的人生选择——扎根新津土地,把现代农业种出国际化的“艺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