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义:匠心传百代,技艺耀乾坤一访石雕艺术非遗传人田超胜
更新时间:2025-05-07 15:23 浏览量:2
【美文欣赏】文/任天义:匠心传百代,技艺耀乾坤——访石雕艺术非遗传人、乾州石雕艺术家田超胜
在中华传统工艺的星河中,石雕艺术如一颗明珠,承载千年文明的厚重与璀璨。刚踏入收获的夏天,我有幸采访了陕西石雕艺术非遗传人乾州石雕艺术家田超胜,田超胜先生以家传技艺为基,以匠心为魂,在石材上镌刻岁月风华,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位中华石雕艺术非遗传人,用一把刻刀,在四个艺术维度上雕琢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天地。
一、佛韵流转,慈悲永驻——佛教文化艺术雕刻
步入田超胜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一座微缩佛国。他雕刻的观音菩萨像,眉眼低垂间尽是悲悯,衣袂随风轻扬,似要踏莲而去普度众生。指尖轻触,能感受到衣褶处细腻如丝的纹理,每一刀都饱含对佛法的敬畏与虔诚。一尊丈二高的千手观音,千只玉手姿态各异,或拈花、或施印,在光影交错间,仿佛真有千般神通护佑人间。
田超胜对佛像的塑造,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神韵的传递。雕刻释迦牟尼佛像时,他反复研读佛教典籍,揣摩佛陀悟道时的心境,最终雕琢出的佛像,面容宁静祥和,唇角似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在诉说着万物皆空的佛理。这些作品常被寺庙、信徒收藏,成为供奉祈福的珍品,也让佛教文化以艺术的形式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二、伟人风骨,镌刻永恒——伟人主题雕刻
在田超胜的作品中,伟人雕像独树一帜,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他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伟人的音容笑貌与非凡气度。雕刻的毛泽东像,目光深邃而坚定,望向远方,仿佛正思索着国家的未来;挺直的身躯与微微扬起的下巴,尽显一代伟人的豪迈与自信。每一处细节,从头发丝的走向到中山装的纽扣,都经过精心打磨,力求真实再现伟人风采。
为了让伟人雕像更具感染力,田超胜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与影像,研究伟人的生活习惯与性格特点。在创作周恩来总理雕像时,他抓住总理儒雅睿智的气质,将其清癯的面容、温和的眼神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伟人雕像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吸引着众多单位、纪念馆前来定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 。
三、岁月留痕,温情长存——老人主题雕刻
田超胜的人物石雕中,为老人创作的雕像充满温情与人文关怀。他擅长捕捉老人身上独特的岁月印记,将其化作永恒的艺术。为客户雕刻的祖父母双人像,两位老人并肩而坐,脸上布满皱纹,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祖父手中握着烟斗,祖母膝上放着针线筐,仿佛正在闲话家常,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在创作过程中,田超胜会与客户深入交流,了解老人的生平故事与性格特点。一位客户委托他雕刻已故父亲的雕像,老人曾是一名老教师,田超胜便将其设计成手持书本、面带微笑的形象,眼镜架在鼻梁上,衣角似被微风拂起,将老人儒雅、慈祥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老人雕像,成为家族情感的寄托,让思念有了具体的模样。
四、繁花似锦,石上生春——花卉主题雕刻
田超胜的花卉雕刻,堪称一绝,让冰冷的石头绽放出盎然生机。他雕刻的牡丹花,层层花瓣饱满圆润,花蕊纤细灵动,花瓣上的露珠仿佛即将滴落;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若金,每一朵都争奇斗艳,尽显“唯有牡丹真国色”的雍容华贵。梅花雕刻则另具风骨,虬曲的枝干苍劲有力,朵朵梅花凌寒绽放,花瓣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那缕清幽的暗香。
为了让花卉雕刻更加逼真,田超胜常常走进大自然,观察不同花卉的生长形态与细节特征。他雕刻的菊花,花瓣卷曲自然,有的花瓣舒展,有的含苞待放,将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气节展现得栩栩如生。这些花卉石雕常被用于园林景观、室内装饰,为空间增添一抹灵动的色彩与艺术气息。
五、丰碑屹立,铭记岁月——墓碑雕刻
在墓碑雕刻领域,田超胜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技艺与匠心。他深知墓碑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与对逝者的缅怀。每一座墓碑,从碑身到碑帽,从碑文到装饰图案,都经过精心设计与雕琢。碑身平整光滑,线条笔直如弦;碑帽雕刻着祥云、龙凤等传统吉祥图案,寓意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吉祥如意。
田超胜注重墓碑雕刻的文化内涵,会根据客户需求融入不同元素。为书香门第雕刻的墓碑,常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彰显主人高雅的志趣;为经商家族打造的墓碑,则雕刻聚宝盆、铜钱等图案,寄托对财富的祈愿。他还会在墓碑上雕刻逝者的生平事迹,让后人通过碑文了解先辈的故事,传承家族精神。这些墓碑,不仅是石材的艺术升华,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纪念。
从佛教文化的神圣庄严,到伟人形象的磅礴大气;从老人雕像的温情脉脉,到花卉雕刻的灵动鲜活,再到墓碑雕刻的庄重肃穆,田超胜在不同领域游刃有余,用精湛的技艺赋予石头新的生命。他的工作室,既是石雕艺术的创作殿堂,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这位非遗传承人,正以坚定的步伐,在石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中华石雕艺术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未来。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