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在河西 深凿一座艺术之窟 《现代摄影》“河西走廊”摄影专题
更新时间:2025-05-07 19:30 浏览量:5
吴健-图 言冰-文
莫高窟北区
好的想法,要靠摄影家的自我驱动去实现,伏久者,飞必高。是的,摄影家所有这一切愿景都是美好的,但实现梦想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求索之路,更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传承美的视觉艺术艰巨历程。
——吴健《从敦煌出发:用影像留住文化遗产》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1981年那个料峭的春天,18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吴健,想必也正如王维这首《少年行》里所说一样,如此意气风发地义无反顾地闯入了河西走廊,闯入了敦煌莫高窟的吧?
瓜州锁阳城遗址
从此43个寒暑春秋,他就这样扎根在了莫高窟。他先师从当时敦煌研究院首位专职摄影师、才华横溢又平淡坚韧的李贞伯先生,开启了自己与敦煌、与河西走廊的艺术之缘,后又考上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系统学习摄影艺术技艺与理论。他无数次地来往穿行于河西走廊,踏勘这里的山山水水,借由这摄影的第三只眼深情地凝视这里的每一处古迹、遗址和石窟。
敦煌阳关遗址--汉代
嘉峪关长城-明代
吴健先生首先因为工作的职责所在,他拍摄了大量以敦煌莫高窟为基点、沿河西走廊扩大至整个丝绸之路上石窟、古寺的各种壁画、佛像等精美作品,可以作为宝贵的文物文献记录,也同样可以视为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其次也是因为他对摄影艺术无尽的热爱,必然使得他打破以往文献记录仅仅是翻拍的传统观念和窠臼,毅然决然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充满敦煌文化内涵、具有河西视野的全新的石窟、壁画摄影艺术之路。而这种对于摄影艺术的自我阐释和生发的影响,也同样贯穿了他对于丝路咽喉之河西走廊摄影理念的发展。
武威天梯山石窟
张掖马蹄寺石窟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接续贯通东西的河西走廊,其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宗教理念随着时光的交融、历史的更迭,它们从来不是一元的、单一的,恰恰相反,这里代表了一种多元、包容、博大、蓬勃的生态。而吴健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才能体味到那种对于摄影艺术多元性、泛文化视域的追求与融合。又或者我们可以说,正是这种特定地域上多元文化艺术的养分滋养了摄影家本人的思想和艺术心灵,才使得他能够将之外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散发一种磅礴多元又浑然一体的艺术气质。
莫高窟外景
我们都知道贝歇夫妇历经多年努力,培养了众多当下摄影艺术界伟大的艺术家,并因此形成了摄影史上靓丽独特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而我们敦煌、河西走廊,在这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滋养下,在这片包容多元的土地上,有一天会否也走出那么一支被称之为敦煌摄影学派或者河西摄影学派的群体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相信那人群的源头影影绰绰地一定能看到吴健先生的身影……
党河流域-西千佛洞
河西南北群山绵延近千公里,历史大河中文化多元,思想激荡融汇,石窟星罗棋布。在我看来,其实吴健先生也是一位发愿凿窟之人!
作者简介
吴健,敦煌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陕西韩城人。1981年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从事石窟文物摄影摄像与文物数字化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2017年荣获“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和“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曾任敦煌研究院摄影录像部主任、数字中心主任、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保护研究部部长、院党委委员。
图文转自《现代摄影》杂志202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