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全与稻作万年的艺术守望
更新时间:2025-05-07 19:09 浏览量:14
午后,阳光洒在木质画案上,给汪荣全笔下的山水国画染上了一层金晕。九旬老画家正执笔凝神,目光透过窗棂,沉醉于满院苍翠里。一幅新作跃然纸上,墨色深浅间隐约可见珠溪河的蜿蜒轮廓。“数十年间,我每次拿起画笔,都像和笔墨叙旧。”汪荣全转过身,温和地对本报记者说道。
环顾他的画室兼客厅,画轴、砚台与手稿错落有致,墙角青花瓷缸里的残毫静静诉说着往昔。这方天地不仅是汪荣全的画室,更是江西省万年县悠久艺术传统的缩影。
汪荣全每日必练的速写功
师古融今:山水间的笔墨之旅
1961年,汪荣全从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在万年中学开启执教生涯。八年后,他调入万年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那时的万年县,艺术氛围浓厚,文化馆频繁举办各种展览,汪荣全则是这些展览的设计主导,每一次的设计实践都让他对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此同时,万年县老年体育协会如同一方艺术沃土,滋养着众多美术爱好者。这里经常举办美术培训班和野外写生活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磁场,吸引了20多名绘画追梦者,汪荣全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这片融合了农耕文明与艺术激情的土地上,找到了创作灵感,也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
汪荣全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从少年时期的临摹,到工作后不离身的速写本,随时记录着他的所见所思。他常穿行于万年县城乡之间,在裴梅镇的稻田里感受季节更替,在石镇老街捕捉古商贸的繁华。
岁月流转,他的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青山绿水中,他承续了传统国画的写意精髓,又巧妙融入了小山水画的构图理念;在古建筑描绘中,他保持了学院派西画的严谨,又不失地域人文的思考,作品充满了别样的韵味。
《万年仙人洞》便是他笔下的佳作,以小山水画为引,将仙人洞遗址的奇观展现得宛若仙境,让远古文明在水墨间重生。他常说:“本土的自然韵律,是大自然赋予的绝妙色彩。”
汪荣全在稻田课堂里为学员们传授绘画技巧
墨韵悠长:一位画家的丹青人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用效率丈量价值。然而,有这样一位画家,用六十余载光阴,在宣纸上写下另一种答案——不问名利,只为笔墨间那份纯粹的执着。
他的艺术人生始于一支笔、一砚墨,却远非技艺所能概括。面对艺术圈的浮躁,有人随波逐流,他却选择了一条孤独而坚定的路。每天黎明即起,对山临水;夜幕低垂,仍伏案勾勒。友人笑他固执,他却说:“画里藏着永恒。”
六十多个春秋流转,他的笔墨自成气候。那支笔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如今的吞云吐雾;那双手从连松针都画不利落,到如今一笔见风骨。收藏家见他画室堆满未署名的画作,不解为何不拿去售卖?老人淡然道:“这些是我与山水的对话,有人欣赏是好,无人赏识也要认真画。”
这份坚持不止于画案,每天清晨按摩头脸的习惯,他坚持了三十多年;日行五公里的习惯,他更是保持了六十多个春秋。时间象是一把刻刀,在他身上雕琢出另一种年轮:白发下的矍铄精神和笔墨间的从容气度。
看他的画作,老练中透着天真,这或许就是时间的馈赠。当一个人用一生专注一件事,技艺会成熟,而初心永远鲜活。在这个善变的时代,他成了最好的见证——有些价值,需要一生来沉淀。
薪火永续:九旬画家的公益情怀
周四的夜晚,万年县美术家协会的小屋内灯光通明。九十高龄的汪荣全正耐心审阅着学员们的画作。“留白之处,应如呼吸般自然,也要像乐安河的水,涨落间皆有美感。”他边说边在学员的画稿上添了几笔,原本呆板的峰峦瞬间灵动起来。这样的义务授课,他已坚持了二十余年。
2024年的一个冬日,大雪纷飞,学员们心中暗自揣测:老人或许因严寒缺席。当汪荣全踏着厚厚的积雪步入教室时,那份执着,让所有人心生敬意。“教画如同育人,需持之以恒。我曾受惠于万年诸多前辈,我应该身体力行延续这份艺术之魂。”他的话语中透着对艺术传承的决心。
汪荣全在油菜花田里的速写教学
在这间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室里,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职工老王,一位曾经的绘画门外汉,在这里学到了绘画技巧,最终成为市级美展的参展者;小徐,一位中学美术教师,他将汪荣全的“山水构图九法”融入教学,让更多学生领悟到了中国画的魅力。
课堂上,汪荣全缓缓展开他珍藏的《珠溪河四季图》,春之柔美、夏之奔放、秋之丰饶、冬之静美,珠溪河畔的四季更迭与万年县的时代变迁,化作了一幅幅流动的史诗,尽收眼底。他笑道:“有人说小县城留不住艺术,我倒觉得这里最养画。”这是他对万年县这片热土的深情告白,也是他艺术收获的深切体会。
万年县美术家协会课堂上的专业讲座
当万年县的文化底蕴遇见漫长的艺术积淀,一种超越地域的美学力量悄然生长,这间融合了艺术气息与生活温度的课堂,正是中国县域文化自觉的鲜活例证。(记者 林琳 黄颖 图片 祝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