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米里淘金,是艺术创作还是浪费粮食?
更新时间:2025-05-07 22:17 浏览量:3
艺术家米里淘金,是艺术创作还是浪费粮食?最近,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在网上引发争议。艺术家杨烨炘将500克黄金打造成1000粒大米,撒入总计5吨的大米中,让参展者把黄金淘出去,最后剩下大米。
面对争议,杨烨炘是这么解释的,现在人们崇尚物质和金钱,却忘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其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他还表示,会把回收大米当成艺术品保护珍藏,持续向外展出。
“拾金留米”的艺术创意,有人从中看到了黄金有价,大米无价,也有人质疑,艺术家是在浪费粮食,看到满屋子一地白花花的大米,人们穿着鞋踩在上面走来走去,直呼实在是让人心疼。
仔细想想,创意是好的,初衷是好的,但处理方式确实有欠妥当。网友的争议主要在两点,一是会不会造成浪费?二是五吨大米的量是不是太大?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用大米做艺术创造,乍一听是浪费粮食,但其实在某些场合,非食用化也不一定会造成浪费。就说五谷画吧,我们用大米和五颜六色的杂粮米制作五谷画,寄托农民期盼五谷丰登的心愿。关键的是,在非食用化时,对于粮食要选取得当、利用有方。相比用新鲜大米,用过期大米、临期大米显然就更合适,相比把大米只当作艺术道具、用完不管,统一组织回收和处理,进行二次利用,便能避免浪费。
再有,这场艺术展里,既然艺术家的初衷是为了传递社会价值,那就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感受。5吨大米的视觉效果是达到了,却招来了不少网友的批评,认为已经超出了艺术创作的界限。我们当然鼓励艺术家们以粮食为主题进行创作,但要提醒的是,对待粮食,时刻都要保有敬畏之心。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的意识,任何情况下都不过时,对于粮食安全,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现在我们已经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感受不到饿肚子的压力,对于老一辈过去经历的艰难岁月可能淡忘了。他们那时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大多数人为了填饱肚子奔波劳碌,每一顿饭都来之不易。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吃得饱、吃得好,有些人对浪费粮食开始不以为意。可能你觉得浪费一碗米饭没什么大不了的啊,但是中国有14亿多人口,每个人每一顿饭都浪费一碗米饭,那得浪费多大的量。有研究称,我国城市餐饮业每年餐桌食物浪费量可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用量。所以,珍惜粮食不只是艺术创作的主题,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粮食安全。
不过话说回来,“拾金留米”创作理念还是值得肯定。参展观众躬身捡米的动作,复刻了农耕文明时期农民插秧的动作,那时我们的祖先每天想的是怎么获取食物,如何生存下去。今天到了商业社会,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很多人被物质财富所吸引,似乎忘记了粮食的重要性。这位艺术家用反讽的形式,提醒我们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不妨停下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生活忽视的本质。有时候,一碗米饭,托起的是比黄金更珍贵的生存权。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来到一处荒岛求生,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把大米和一把金米,你会怎么选?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