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伟大的艺术永远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最深刻的话
更新时间:2025-05-08 11:35 浏览量:6
#寻脉国风#
潘天寿:为技法而技法的人,最后还是不会搞创作!
潘天寿这句话,乍听像句大白话,细琢磨却像一记棒喝——它戳破了艺术圈里最顽固的泡沫:“炫技式创作”。
现在很多学画的人,一上来就死磕“十八描”“皴法三十六式”,以为把笔墨玩得花里胡哨就是高手。潘天寿要是看到这种学法,估计会摇头:“这跟厨子背菜谱却不做饭有什么区别?”
他教学生时有个经典比喻:“技法就像筷子——能夹菜才是好筷子,光会转笔玩花样,饭都吃不到嘴里。”您看他画的秃鹫,鹰嘴的勾勒就三两笔,但那股子猛禽的凶悍劲儿扑面而来。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恰恰来自对技法的超脱——技法练到极致,是要忘掉技法的存在。
潘天寿最反感那种“为技法而技法”的画作。比如有人画竹子,非要炫耀自己能一笔拉出三米长的墨线,结果画出来的竹子像塑料管——有技术没生命。
他自己的创作恰恰相反:您看他《小龙湫一角》里那些石头,用的全是“斧劈皴”的变体,但根本不会让人注意到皴法本身,只觉得那山石在阳光下哔啵作响。这就像武林高手过招——外行看的是招式漂亮,内行看的是内力深厚。
潘天寿带学生去雁荡山写生时说过一句名言:“你们现在学的所有技法,都是为将来忘记它们准备的。”这话听着玄乎,其实特别实在——就像小孩学写字,开始要描红,等真正会写了,谁还想着横平竖直的规矩?
他晚年的指墨画就是最好证明:完全抛开毛笔,直接用手指蘸墨,画出来的荷花却比工笔还传神。这种“无法之法”,才是技法的最高境界——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刻意却处处精准。
现在美院有些学生,素描能画得像照片,一搞创作就傻眼——这就是潘天寿批评的“技法囚徒”。老先生早就点破:艺术的核心从来不是“怎么画”,而是“为什么画”。
下次提笔前,不妨学潘天寿对着白纸先问自己:
• 我要表达什么情绪?
• 什么技法最适合这个情绪?
• 能不能再简化一点?
记住:伟大的艺术永远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最深刻的话——技法只是那支笔,而你才是执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