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勋书法艺术:静穆气象中的五体通变与文人精神
更新时间:2025-05-10 21:56 浏览量:4
魏建勋书法艺术
静穆气象中的五体通变与文人精神
魏建勋研习行、楷、草、隶、篆,在碑帖融合的道路上开辟出独特的审美路径,曾两度斩获兰亭奖、十三次登顶全国性书赛金奖,作品中静穆悠远的意境与因情生变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
一、碑帖交融的行书美学
魏建勋的行书创作,笔法顿挫老辣,追求朴拙,在有意而为的迟涩中蕴含着内在的流动韵律。这种独特的用笔方式透露出《张猛龙碑》、《石门铭》的影响,他将碑学的雄强骨力注入帖学的流美之中。
▲魏建勋作品 行书
杜甫诗
观《杜甫诗》《苏东坡水调歌头》等作,结体宽博而不失灵动,笔画在提按转折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既保留了传统行书的飘逸特质,又赋予作品以金石般的苍茫质感。这种“以碑破帖”的创作理念,使他的行书十分耐读,具有艺术价值。
▲魏建勋作品 行书
苏东坡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在长篇创作中,魏建勋展现出高超的整体把控能力。《欧阳修秋色赋》以行书抄录宋代文学经典,全篇洋洋洒洒数百字,笔势连贯而不失变化。他巧妙地将碑学的方笔与帖学的圆笔结合,既呈现出惊沙坐飞的动态美,又不失孤蓬自振的静谧感。这种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正是其“主静,则悠远博厚”艺术理念的直观体现。
▲魏建勋作品 行书四屏
欧阳修秋声赋
▲魏建勋作品 行书四屏
欧阳修秋声赋(局部)
二、五体兼修的艺术格局
作为中国书协早期会员,魏建勋在篆隶领域同样造诣深厚。比如甲骨文对联《般若行深观自在,无明去尽古如来》,以甲骨文为基础,融入战国简牍的率意笔意,在方圆之间构建出独特书风。不同于常见的工稳一路,他的甲骨文创作更注重线条的书写性,通过提按使转赋予古老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力。
▲魏建勋作品 甲骨文
般若行深观自在,无明去尽古如来
其隶书创作则展现出碑学与简牍的完美融合。作品有《礼器碑》的瘦劲,线条在一波三折中蕴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尤其是捺画的处理,既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特征,又融入行书的流畅笔意,形成金石气与书卷气并存的独特风貌。
▲魏建勋作品 隶书
张旭诗《山行留客》
三、文人精神的当代诠释
魏建勋的书法创作始终贯穿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理念。他选择欧阳修《秋色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经典文本进行创作,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更通过书法形式赋予这些经典以新的审美内涵。在《范仲淹岳阳楼记》四条屏中,他以行书笔意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线条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恰与文章的精神内涵相契合。
▲魏建勋作品 行书四屏
范仲淹岳阳楼记
▲魏建勋作品 行书
范仲淹岳阳楼记(局部)
这种书文合一的创作理念,在《李煜词》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品以行书书写南唐后主的婉约词章,通过字体大小的对比、墨色浓淡的变化,将“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故国之思转化为视觉化的艺术语言。这种情感表达的深度,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成为承载文化精神的艺术载体。
▲魏建勋作品 行书
李煜词二首
魏建勋以“静庐”自号,既是其心性修养的写照,也是其艺术追求的宣言。他坚守澄心定志的创作理念,探索碑帖融合的实践,作品内涵深厚,具有文人精神与学术素养。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国文学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且在南京、扬州等文化重镇多次举办个展,形成了稳定的爱好者群体。这也让他的作品在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稀缺性既是艺术价值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证。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二〇二五年五月
▲魏建勋作品 对联
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艺术家简介Profile
魏建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书法家,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书画社副社长,江苏省、南京市书画院特聘书画师,亚太管理学院艺术中心主任,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作品两次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七次入展“全国展”和“全国中青展”并获奖,多次入选“全国行草书展”等专项展览。十三次在“赛克勒杯”“中华杯”等全国性或国际性书法大赛中获金奖。两次获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创作奖)。
在南京、扬州、徐州、南通、甘肃、桂林、海南、大同等地多次举办过个人书画展。作品被中国文学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处博物馆、纪念馆和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