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到底有多荒唐?艺术玩得贼 6,却把国家给玩没了!
更新时间:2025-05-09 22:08 浏览量:2
朔风怒号,如鬼哭狼嚎般肆虐着冰天雪地的北国荒原。一支衣衫褴褛、神情凄惶的队伍,在金兵的呵斥与皮鞭挥舞下,艰难地向北行进。队伍中央,一位身形佝偻、面容憔悴的老者尤为显眼,他身着破旧不堪、满是污渍的囚服,凌乱的白发在风中肆意飞舞,冻得青紫的脸上写满了绝望与不甘。此人正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宋徽宗赵佶。
想当年,他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挥毫泼墨创作瘦金体,笔下神韵引得众人惊叹;观赏宫廷画师呈上的花鸟画作时,他眼神中满是对艺术的痴迷与沉醉;举办奢华宴会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奇珍异宝随处可见,臣子们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可如今,却落得这步田地,被金兵像驱赶牲畜一样押解北上,曾经的尊严与荣耀早已荡然无存。
从万人敬仰的帝王,沦为阶下囚,这巨大的落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跌宕起伏、令人唏嘘的故事?时间的车轮缓缓倒转,让我们一同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探寻宋徽宗传奇又悲惨的一生。
宋徽宗赵佶,仿佛是上天专为艺术而生的奇人。打小,他就和寻常皇室子弟不一样,对那些骑马射箭、争权夺利的事儿兴趣缺缺,却唯独对笔墨丹青痴迷到不行。
还在深宫里当小王子的时候,别的皇子忙着学权谋、练骑射,赵佶却一头扎进书画堆里。他常常在书房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地琢磨书法和绘画。那股子钻研的劲头,旁人看了都忍不住惊叹。
练书法时,他对着前人的字帖反复临摹,一笔一划都仔细揣摩。写累了,就甩甩发酸的手腕,接着再写。为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字体,他可谓绞尽脑汁。有一次,他看到宫中园林里的竹子,在微风中纤细而挺拔,竹叶的线条灵动又飘逸,瞬间灵感爆棚。此后,他日夜苦练,不断调整笔画的粗细、结构的疏密。经过无数次尝试,一种前所未有的字体——瘦金体诞生了!这字体笔画纤细却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又不失灵动,就像一个个灵动的精灵在纸上翩翩起舞。一经问世,便震惊了整个宫廷,大家都对这位小皇子的才华赞不绝口。
在绘画方面,赵佶更是天赋异禀。他喜欢观察宫里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一看就是老半天。那些花鸟在他眼里,仿佛不是普通的生物,而是充满故事的艺术素材。他画的花鸟画,简直绝了!每一只鸟的羽毛都细腻逼真,仿佛轻轻一吹就能抖动;每一朵花的姿态都栩栩如生,娇艳欲滴,让人忍不住凑近去闻闻是不是有花香。像他的《芙蓉锦鸡图》,画里的锦鸡站在芙蓉花枝上,羽毛五彩斑斓,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旁边的芙蓉花绽放得正盛,花瓣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生动地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
不仅如此,赵佶还不满足于书画的单独创作,他大胆创新,推动诗书画印相互融合。他觉得诗能为画增添意境,印能让作品更具韵味。在他的倡导下,宫廷绘画有了全新的风貌。他还设立翰林书画院,广撒英雄帖,召集天下书画英才。那些有才华的画师们纷纷涌入宫廷,在书画院里,大家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赵佶经常亲自下场,和画师们探讨绘画的构图、色彩搭配和意境营造。在他的引领下,北宋的书画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各种创新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著名画家王希孟就是在他的悉心调教下,创作出了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将北宋的锦绣河山描绘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
公元1100年,北宋宫廷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年仅25岁的宋哲宗突然病逝,而且没留下子嗣,这一下,皇位继承成了朝廷上下最棘手的大问题。
当时,符合皇位继承条件的皇子都是庶出,按照排行,端王赵佶原本机会不大。可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在赵佶前面的申王赵佖身患眼疾,在那个极为看重皇帝形象的时代,有眼疾的申王自然被排除在外。就这样,赵佶被推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在决定皇位归属的关键时刻,向太后力排众议,坚决支持赵佶。但宰相张敦却跳出来强烈反对,他毫不留情地直言:“端王轻佻,不能以君天下!”这话一出口,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支持赵佶的人觉得他才华横溢,说不定能开创一个艺术盛世;反对的人则担心他性格轻佻,难以承担治国重任。
在关键的权力交接会议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疏密史曾布站出来,厉声质问张敦:“还不听太后处分?”这一嗓子,直接把张敦怼得无话可说。最终,向太后以先帝常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为由拍板定案。
就这样,19岁的赵佶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稀里糊涂地被推上了皇位,成了宋徽宗。即位之初,宋徽宗还真做出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举动,他追封司马光等元佑党人,赢得了不少士人的赞誉,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的皇帝或许能给北宋带来新的生机。可谁也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一场足以颠覆北宋王朝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宋徽宗刚上位那会,朝堂还算安稳,可没多久,一个人出现了,彻底搅乱了局势,这人就是蔡京。
蔡京本就是个政治投机分子,王安石变法时,他跟风拥护;变法失败,司马光掌权,他又立马倒戈,简直就是个没立场的“墙头草”。宋徽宗即位后,蔡京因为守旧派的攻击被夺职回家,本以为他的政治生涯要凉凉,没想到在杭州闲居时,他结识了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
蔡京深知宋徽宗痴迷艺术,为了重新得势,他使出浑身解数。凭借自己擅长的书法,他精心创作了不少作品,通过童贯送到宋徽宗面前。宋徽宗一看,好家伙,这书法和自己有得一拼啊!一来二去,蔡京成功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逐渐获得赏识。
得到机会的蔡京,就像饿狼看到了肥肉,迫不及待地往上扑。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左相,还独相长达三年之久。这下他可算是大权在握,开始露出真面目。他打着推行新法的旗号,干的全是祸国殃民的勾当。
在朝堂上,他公然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官职就像商品一样摆在那,谁出价高谁就能买。一时间,朝堂乌烟瘴气,那些有真才实学、一心报国的人被排挤在外,而只会阿谀奉承、给蔡京送钱的人却平步青云。为了搜刮民财,他巧立名目增税加赋,老百姓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这下更是苦不堪言,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只能背井离乡去讨生活。
蔡京还担心其他官员向宋徽宗告状,揭露他的恶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损招——修改诏书下达流程。原本诏书得经过草拟、复核、上奏这些环节,确保万无一失才能颁布。可蔡京直接让宋徽宗亲自书写诏书后直接颁布,美其名曰“御笔手诏”。更过分的是,有时候他还请宦官杨球代写,号称“书杨”。这样一来,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发布命令,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根本没人能管得住他。
蔡京和童贯等奸臣狼狈为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腐败集团。他们在朝堂上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只要有人敢反对他们,或者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就会被他们罗织罪名,打压陷害。像司马光、苏轼这些元佑党人,都是北宋的忠良之士,就因为看不惯蔡京的所作所为,被蔡京一伙儿诬陷,要么罢官流放,要么被迫归隐田园。
在蔡京等人的折腾下,北宋朝堂彻底乱套了,国家的根基被一点点腐蚀,曾经繁华的北宋王朝,开始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可宋徽宗却还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对这些危机视而不见,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宋徽宗这人,艺术造诣是高,可治国理政却一塌糊涂,尤其是他对奢华生活的追求,简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
他心心念念要打造一个人间仙境,于是亲自参与设计,建造了艮岳。这艮岳可不一般,为了让它堆满天下奇花异石,朝廷专门在江南设立了应奉局,负责采办花石纲。
采办花石纲的过程,那叫一个劳民伤财。官员们在江南到处搜罗奇石,只要看中的,不管在谁家院子里,还是深山老林里,都得给弄出来。那些石头有的巨大无比,高达四丈,运输起来极其困难。为了运这些石头,得动用数千人,一路上浩浩荡荡。所经州县可就倒霉了,为了让这些巨石顺利通过,拆桥毁路是常有的事。要是遇到特别大的石头,房子都得拆掉。老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好好的生活被搅得支离破碎。
而且,这些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艘编为一纲,沿着运河、汴河一路运往北方。这船队就像蝗虫过境,不仅占用大量漕运资源,还经常强征民间商船。正常的漕运和经济秩序被严重破坏,百姓们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艮岳里除了奇石,还有从各地移植来的珍稀植物。为了让这些植物存活,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里面的建筑更是精巧华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着奢华。宋徽宗就像着了魔一样,把天下的富贵都想集中在这一方园林里。
宋徽宗还热衷于收藏,青铜器、书画作品堆满了皇宫。他收藏青铜器多达839件,书画作品更是有12400余件。某次宴席上,蔡京为了讨好宋徽宗,用蟹黄馒头招待宾客,这一顿饭就花了1300万钱,相当于50户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这钱可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他们却在这里肆意挥霍。
在宋徽宗的折腾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他却丝毫不在意,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奢华世界里,完全没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向他和他的国家逼近。
宋徽宗的荒唐统治,让北宋百姓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终于,积压已久的民怨如火山喷发一般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汹涌而来。
公元1119年,在那水波浩渺的梁山泊,36条好汉振臂一呼,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此拉开帷幕,带头的便是宋江。这些人大多是被官府欺压得走投无路的江湖豪杰,他们对朝廷的腐败深恶痛绝,以“劫富济贫”为口号,吸引了无数贫苦百姓和对现实不满的人加入。他们在梁山泊安营扎寨,时不时出击,抢夺那些为富不仁者的财物,救济周边的穷苦百姓,很快就发展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被称为“河北巨贼”。
宋徽宗得知此事后,心里有些慌了,赶忙下诏招降宋江。可宋江根本不买账,他心里清楚,朝廷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招安不过是个幌子,根本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宋江带着兄弟们转战南下,继续和朝廷对抗,把官军打得晕头转向。
这边宋江的起义还没平息,仅仅过了一年,南方又出大事了。方腊,一个原本普通的百姓,因为实在忍受不了花石纲的掠夺,在睦州七贤村揭竿而起。他振臂高呼:“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这一嗓子喊出了无数百姓的心声,饱受花石纲之害的两浙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就像一阵狂风,迅速席卷南方大地,短短三个月内,连克六州52县,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方腊起义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和腐败的官军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打开官府的粮仓,把粮食分给饥饿的百姓,还严惩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百姓们拍手称快。宋徽宗这下彻底坐不住了,急忙派亲信宦官童贯率领15万西北边军南下平叛。
童贯这个家伙,打仗不行,虚报战功倒是有一手。为了讨好宋徽宗,他竟然把起义军的规模从百万虚报为20万。这场镇压持续了一年之久,虽然最后起义军被平定,但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战争导致约200万平民死亡,东南地区原本繁荣的经济彻底崩溃,百姓们流离失所,北宋王朝也元气大伤,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可宋徽宗依旧没有吸取教训,还是我行我素,继续过着他那纸醉金迷的生活,全然不知更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宋徽宗忙着镇压农民起义时,北方局势也在悄然变化。当时,辽国日渐衰落,新兴的金国势力如日中天。宋徽宗觉得这是个夺回燕云十六州、重振大宋威风的好机会,于是脑子一热,做出了一个改变北宋命运的错误决策——与金国缔结海上之盟。
1120年,宋金两国约定,共同出兵攻打辽国。金国负责攻打辽中京,北宋则去攻取燕京。灭辽之后,宋朝把原本给辽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燕云地区归宋朝所有。宋徽宗满心欢喜,想着这下能收复失地,青史留名了。可他完全没考虑到北宋军队的真实状况。
北宋军队长期在蔡京等奸臣的折腾下,军备废弛,士兵们缺乏训练,战斗力低得可怜。攻打燕京的战斗打响后,宋军的表现简直让人不忍直视。几十万大军两次攻打燕京,都被辽国的残余部队打得落花流水。那些士兵们,平日里养尊处优,一上战场就吓得腿软,根本没有丝毫的斗志。
反观金国,军队战斗力强悍,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拿下辽中京。看到宋军如此不堪一击,金国心里乐开了花,同时也看清了北宋的虚实。他们表面上还是按照约定,在1123年把燕京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还给宋朝。可这六州早已被金国洗劫一空,燕京的居民大部分都被掳往东北做奴隶,宋朝得到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
更离谱的是,为了这座空城,宋朝每年还得加付100万贯的税钱,另外还要支付高额的犒军费。这就相当于宋朝花了大价钱,买了个空壳子,还得倒贴钱给金国。这场战争,不仅让北宋丢尽了脸面,还彻底暴露了自身的弱点,让金国看到了北宋的软弱可欺,为日后金国入侵北宋埋下了致命的伏笔。而宋徽宗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策已经把国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全然不知危险正在步步逼近。
金国在灭辽之后,实力大增,野心也跟着膨胀起来。看到北宋如此软弱可欺,金国便找了个借口,说北宋违背盟约,在公元1125年,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南下进攻北宋。
这时候的北宋,经过宋徽宗这么多年的折腾,政治腐败透顶,军事上更是一塌糊涂。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兵,北宋军队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一路丢盔弃甲,金兵就像入了无人之境,势如破竹地直逼汴京。
宋徽宗这下彻底慌了神,他完全没料到局势会恶化得这么快,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御敌的办法,也没有坚守都城的勇气。为了逃避责任,他连犹豫都没犹豫,立刻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则躲进宫中,妄图置身事外。
可宋钦宗也没好到哪儿去,面对金兵的围城,他也是六神无主,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组织抵抗,一会儿又想求和,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让北宋的防御变得更加混乱,士兵们也都人心惶惶。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包围汴京,宋徽宗连夜出逃,留下宋钦宗守城。城中乱成了一锅粥,那些负责守城的士兵大多是市井无赖,拿着武器充数,根本没有战斗力,一见到金兵就吓得四散而逃。
好不容易熬过了第一次围城,可仅仅过了一年,靖康二年,金兵再次南下,这一次汴京彻底沦陷了。金兵冲进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汴京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百姓们四处奔逃,哭声、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惨不忍睹。
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众多皇室宗亲、大臣们都成了金兵的俘虏。金兵把他们像囚犯一样押解着北上,一路上对他们百般羞辱。宋徽宗的爱妃王婉容被金将强行抢走,他却无能为力。到了金国都城,宋徽宗和儿子还被迫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的庙宇,受尽了屈辱。
北宋皇宫里的那些珍藏典籍、文物也被金兵洗劫一空,曾经繁华无比的北宋王朝,就这样在宋徽宗的荒唐统治下,走向了灭亡。这场靖康之耻,不仅是北宋皇室的耻辱,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痛,它让北宋辉煌的历史戛然而止,只留下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悲惨记忆。
宋徽宗被押送到北方后,囚禁在五国城的日子简直暗无天日。曾经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的他,如今只能在破旧的房屋里,独自面对无尽的孤寂与悔恨。
在那苦寒之地,宋徽宗常常回忆起往昔在汴京的奢华生活,他在宫殿中挥毫泼墨,欣赏着自己喜爱的书画作品,举办盛大的宴会,接受众人的朝拜。可现在,一切都化为泡影。他身边没有了歌功颂德的臣子,没有了精美的食物和华丽的服饰,只有无尽的寒冷和饥饿,以及金兵时不时的羞辱。
他的身体和精神在这样的折磨下逐渐垮掉,写下了许多充满悔恨与哀怨的诗句,可这些诗并不能改变他的悲惨命运。在囚禁的第九年,宋徽宗终于不堪精神折磨,含恨离世。曾经那个在艺术领域光芒万丈的皇帝,最终却在凄凉与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宋徽宗死后,尸体还遭到了金兵的残忍对待。据记载,金兵将他的尸体焚烧至半焦烂,然后用水浇灭,把他的骨灰扔到了水坑中,一代帝王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直到公元1142年,宋金绍兴和议后,宋徽宗的遗骸才被运回都城绍兴,葬于永佑陵。但这一切都无法挽回北宋灭亡的事实,也无法抹去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宋徽宗的一生,就像一场荒诞的闹剧。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可否认,瘦金体和他的绘画作品流传千古,为后人所赞叹。然而,他作为皇帝,却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沉迷于个人的艺术爱好和奢华享受,任用奸臣,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又在外交上做出错误决策,最终让北宋走向了灭亡。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惨痛教训,时刻提醒着后人: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不能因个人私欲而忽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只追求个人的享乐,而不顾百姓的死活,最终只会自食恶果,落得个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