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三河艺术民俗:几度辉煌的三河评剧

更新时间:2025-05-12 10:15  浏览量:6

王春良

一、落户三河

三河评剧团的前身为民营戏班。最初是由韩德厚(籍贯不详)于1949年11月在北京西皇城根一带组织艺人成立的东北剧社,在北京城内赶庙会演出,因经营收入不佳,1950年9月散班。同年10月,韩德厚、徐焕明等又重新组班,以主演洪艳乔的姓氏为号,名为洪福剧社,除继续在北京城内赶庙会演出外,也在石景山、长辛店一带搭棚卖艺。1951年10月,洪艳乔离班,剧社改名为新兴剧社,徐焕明任班主,剧社演出范围不断扩大,北京白塔寺、护国寺及通州等地都是其主要活动场所。

1952年初,北京市成立了评剧工会,对歌剧社、戏班等私人文艺团体进行统筹管理。1952年5月,经北京市文化局批准,新兴剧社更名为维新评剧团,从此,剧团纳入了行业团体管理范围,其演出主要在京西一带。1955年8月,河北省昌平县文化局将维新评剧团注册定编,改称昌平县评剧团。河北省文化局和河北省通州专区文化科均派专人参加了注册定编会议。当时定编六十人,民主选举了由团长徐焕明,副团长王志祥、张玉海,指导员王进贤,秘书茅大琴组成的团委会,下设业务股、总务股、人事股等机构。从此,评剧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营专业文艺团体。

1956年6月,昌平县划归北京市,河北省通州专区将评剧团接纳并改称通州评剧团。1957年,通州亦划归北京市改称通县,河北省又将评剧团接收后转归三河县,团址设在三河城内,正式定名三河县评剧团。1958年三河并入大蓟县时,三河评剧团也随之改名为“蓟县评剧二团”,团址也迁到了蓟县县城。1962年,三河与蓟县分开,评剧团亦复归三河。从此,这个几易其名、几易其地的剧团最终在三河落了户,安了家,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演艺生涯,融入了三河的血脉之中。

二、一度辉煌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三河县评剧团的鼎盛时期。演员阵容之强大,行当之齐全,艺术水平之精湛,剧目内容之丰富,演出地域之广泛,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远是一般县级剧团无法比拟的。开始时,三河评剧团演出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本县内,后来随着演出水平的提高、剧目的丰富,足迹遍布昌平、顺义、平谷、玉田、天津、唐山、内蒙、张家口、承德等地,甚至在进京演出时,中国评剧院的同行们也会去捧场或观摩学习,一时成了京郊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剧团。

当时剧团主要以演传统古装戏为主,有《花为媒》、《秦香莲》、《三看御妹》、《御河桥》、《穆桂英挂帅》、《天河配》、《武则天》、《画皮》等七十多部。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增加了二十多部现代评剧,如《夺印》、《向阳商店》、《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千万不要忘记》、《红色联络站》等。

剧团当时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演员。青衣旦角演员曹雅文,艺名花砚樵,从小随师学艺,扮相俊俏,擅长悲剧,个虽不高,身段特秀,唱腔婉转,如泣如诉,悲腔更是沁人肺腑,观众听之无不动容;青衣旦角演员杨淑珍,艺名齐彩春,身材修长,扮相端庄,唱腔高亢宏亮,台风雍容大方,饰演《三看御妹》中的严兰珍让人久看不厌;当家小生新红生在古装戏里几乎每场必上,其风流倜傥的形象,委婉动听的唱腔,潇洒帅气的身段,看了让人如醉如痴;老生秦绍岭唱腔顿挫铿锵,略带沙哑,舞台基本功相当扎实,身段干净利索,一招一式响、脆、帅、美,

在《秦香莲》中饰演的王延龄,《智取威虎山》中饰演的座山雕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铜锤花脸温朝君虽比上述几位演员年轻,但自1964年从天津戏校毕业后分配到三河评剧团,他基本功扎实,表演洒脱,唱腔深沉浑厚、韵味十足,很有感染力,饰演的包拯、李永奇让人印象深刻,被人们誉为“小魏荣元”。

剧团划归大蓟县后,为了表达对三河人民的深情厚谊,曾多次到三河慰问演出。当时女主角方秀英一头散扎在脑后的乌黑头发竟成了当时不少女青年效仿的发式。礼堂演出的门票天天抢售一空,达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可见当时这支专业评剧团体的社会影响之大,演员地位之高,这一时期堪称三河县评剧团最红火、最辉煌时期。

三、二度崛起

20世纪60年代,席卷中华大地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化战线拉开序幕的。最早提出的口号是“破四旧”,其中包括旧文化。因此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文艺战线,当时文化部被打成“牛鬼蛇神,才子佳人”部,很多文艺团体被打成“封资修”团体,单位被解散,人员被批判、被下放、被审查,甚至被专政。

三河评剧团当然也未能幸免,1966年8月,价值3万多元的古戏装被“红卫兵”、“造反派”一把大火烧毁,剧团被勒令停止演出,一些老演员被审查、批斗,并将花砚樵、李玉清、王志祥、白福贵、石振廷、张茂安、王贵生、赵宝元、张平、高万衡、王会兰等十一人作为文艺“黑线人物”停发工资,下放到农村劳动。一时,剧团除了学习开会,就是劳动串连,终日无所事事,陷入了停滞不前,一片混乱的迷惘状态。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剧团人为了生存,决定另辟蹊径,把评剧团改为京剧团以适应形势需要,因为当时只允许“八个样板戏”在社会上演出。

作为一个多年来以演出传统评剧为主的剧团一下子要改演京剧,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剧团一班人凭着对戏曲艺术的执著追求,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没演员就在全县招。当时样板戏很普及,很多人会唱,有的还唱得很好,张少林、白万全、王晓明、赵桂芹、薄秀君、王建国、王小君等人就是这一时期为配合排演现代京剧而招收的学员,后来都成了剧团的骨干。为了排演好京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出戏一出戏地学。第一出戏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礼堂彩排获得了极大成功。紧接着又排演了《沙家浜》、《海港》、《龙江颂》,都获得了成功。

评剧改京剧,文场与武场比较起来似乎武场更难一些。乐队一班人就照谱子日夜兼程地练,手指几次脱皮,仍苦练不止。“样板戏”需要西洋管乐伴奏,几位乐手就白天到北京“样板团”去请教,回来连夜练习,嘴皮子吹肿了仍旧坚持,从未因乐队耽误过演出。为了节约资金,布景、道具、服装因陋就简,得改则改,得替则替,得借则借,能自制就自己动手制,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为了配合形势,还自编自演了很多快板、歌曲、对口词、对口剧、小戏曲等节目。

为了贯彻“二为”方向,剧团决定迈开双腿,送戏下乡,把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这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的需要,也是文艺工作者进行思想改造,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必经之路。为了方便演出,减轻群众负担,做到不扰民,剧团自带伙房。以前下乡演出,需要当地负责用木板之类的东西搭建舞台,给群众增加了不少麻烦。经过剧团几位能工巧匠开动脑筋很快研究出了板车舞台,就是在农用的双轮车上边铺上平木板,下乡演出时可用此车拉道具、布景、行李、厨灶等用具,到演出现场,将12辆车并在一起用铁销子固定好,上边铺上毯子,四外挂上幕布,顶部装好灯光,再安好扩音设备,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

如果售票演出,四周再装好护网,就是一个很好的野外演出剧场。当时由剧团团长带头,演员拉车下乡演出,走遍了三河县二十四个公社,每年都演出四百多场,深受老百姓欢迎。特别是到山区蒋福山公社演出,山区的人民象过节一样,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到村口迎接剧团进村,场面非常动人,被誉为“庄户剧团”。三河县评剧团拉车送戏下乡的事迹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庄户剧团--记三河县评剧团拉车送戏下乡的事迹”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一时成为全国专业剧团学习的样板,派人到三河县评剧团取经。

取得这样的成绩和荣誉,三河评剧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甚至流血牺牲。根治海河工程开始后,三河评剧团每年都不畏辛劳深入到治河工地为民工演出。1969年10月25日,剧团的演职员在海河指挥部领导的带领下,乘带拖斗解放牌卡车,携演出道具、布景、服装到位于霸县南部的中亭河三河工地慰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是《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选场,两天内一连演了四场,晚上与民工同吃同住,演出间隙还与民工一起拉车装土,受到了民工的热烈欢迎,激发了民工们更大的治河热情。

10月28日演出结束后,于当日下午返回,在通县白庙桥西宋庄村头与东来的北京市政三公司的一辆拉铁的卡车相撞,一声巨响,车头被顶到了路旁的杨树上,后拖斗被扭翻。此次车祸致使演员李素华、道具师李云亭二人当场身亡,十一人受伤其中五人重伤,给剧团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他们没有被吓倒,很快从悲伤和惊恐中解脱出来,又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和演出之中,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称赞

四、三度闪亮

面对着人民对文化艺术的更高追求,几出样板戏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适应形势,1973年初,三河县京剧团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为“三河县评剧团”,开始上演评剧。粉碎“四人帮”以后,剧团人长期禁锢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艺术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在上演现成剧目的同时,加大了自编自创自演力度,从1974年开始至1987年先后以本地素材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型现代评剧六部。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

第一部《盘点》,后改为《支农线上》。由1974年剧作家赵德平创作,三河县评剧团排演,主演李桂云、张勤等,作曲王德华。此剧参加了当年河北省戏剧调演,获一等奖。

第二部《战龙潭》。以蒋福山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修建龙潭水库的事迹为素材,由陈大平执笔,孙万千、马秀华等人参与创作。马振如、秦绍岭、宋长林、赵文祥、齐采春、李桂云等参加演出,王德华作曲。此剧演遍了三河各个乡镇,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第三部《战斗的白洋峪》。是在《战龙潭》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其主角改成了女的,由王小君饰演。

第四部《燕翎山》。1976年由陈大平、艾群在《战斗的白洋峪》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的,此剧加入了燕山大板,从而突出了三河特色。女主角仍由王小君饰演。此剧当年参加了河北省戏剧调演,在石家庄市引起轰动。

第五部《春寒》。1979年,剧团专职创作员艾群以“文革”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创伤为素材,创编了评剧《春寒》,作曲王德华,导演张勤,主演王小君、王玉荣、张少林、王建国等。此剧先后参加了廊坊地区、河北省的戏剧调演,获廊坊地区“戏剧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在省演出时,因此剧涉及“文革”内容,人们一时拿不准,虽未获奖,但引起了戏剧界的轰动,普遍认为是一出不可多得的好剧。

第六部《死心眼插足记》。1987年由文化馆创作员马玉璋创作,剧团王建国、李玉兰、王晓明、张绍林、张勤、温朝君等演员主演,受到各界的好评,于1988年参加了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获剧目、演出双奖;1989年5月参加了文化部在沈阳举办的“振兴评剧交流演出”,获剧目奖。

这一时期,剧团以自编自演服务基层为主,在一些老演员退休离岗后,成长起一批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的新一代演员,除了演戏外,还能演歌舞、曲艺、小品等,拓宽了舞台戏路,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欣赏口味。不仅在本县演,还深入到京郊和周边各地演出,扩大了剧团的影响。由于成绩显著,1992年6月河北省文化厅授予三河县评剧团“上山下乡演出模范剧团”光荣称号。为了继承传统,开辟未来,把剧团搞得更好,1995年8月18日,剧团隆重举办了“纪念三河市评剧团建团四十周年庆典”。文化部、河北省文化厅及周边各市县文艺团体的负责同志都亲临会场祝贺,三河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新凤霞也莅临会议,为庆典增色不少。

三河市评剧团五十多年来与三河人民相濡以沫,同呼吸共命运,殷切盼望其再度崛起、闪亮、辉煌,给三河人民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欢乐。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