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菖蒲美学艺术展:宁海文脉中的隐逸美学与当代回响
更新时间:2025-05-12 12:50 浏览量:4
菖蒲,一种被先民称作"荪"的香草,从《楚辞》屈原佩带的香草到陆游的诗笺,从徐渭的墨痕到鲁迅的案头,从敦煌壁画里的佛教法物到日本枯山水中的禅意符号,承载的不仅是文人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于清苦中坚守,在淡泊中丰盈”的生命哲思。
5月11日,正值第23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到来之际,首届宁海菖蒲美学艺术展在山峦叠翠的宁海玖玖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四五十位书画家与工艺美术师的作品,涵盖中国画、书法、菖蒲景观、各式经典家具,通过还原古代文人书房场景的展陈,将功能性物件升华为精神符号。
本次展览仿佛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菖蒲这一承载着中国文人精神密码的植物,与宁海这片积淀着徐霞客壮游情怀、孕育了潘天寿雄浑笔墨的土地相遇,产生出独特的当代审美涟漪。
文人美学的浑然呈现
菖蒲的美学意蕴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自汉唐始,菖蒲便悄然进入文人视野,至宋代更成为书房雅设。这种"无土则清,有石则雅"的植物,以其"山林气"与"洁净形"构筑了一个超越尘俗的精神世界。
张听蕉称其为"静品"与"寿品",正道出了菖蒲作为文化符号的核心价值——在喧嚣中守静,在浮躁中求恒。明代《长物志》记载菖蒲栽培之法,清代《花镜》详述其品类特性,历代文人对菖蒲的痴迷,实则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种物化表达。石涛、八大笔下菖蒲的孤高,金农、吴昌硕画中菖蒲的古拙,无不映射着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追求。
本次展览,将几十盆菖蒲与奇石、砖瓦、明式家具等从画中,融合到现实的展览厅,刚劲与灵秀并存,构造出一个文人气息浓郁的场域,并和户外的山林景观互为叠嶂揽翠。
贺圣思的文人书法《及泉承露》与菖蒲小景构成萧疏独立的文人画境;王之琛的书法《天下雅草》潇洒飘逸,与枯石中生长的菖蒲构成野逸之趣;柴小华的书法拙而清,与葱茂的菖蒲小品成为一种有趣的对话。
朱开益的传统清供图,与案几上的菖蒲互为喜庆;山谷的菖蒲系列作品简练至极,三两笔间尽显散淡而傲然之气;周益充满古意的砖瓦拓片与被古器涵养的菖蒲互为滋养。
金石赋予草木力量,草木赋予金石生命。让观者在此感受到了独特的文人美学——刚健而不失温润,古拙而暗藏生机。
游历与静观的碰撞
浙江农林大学华海镜教授开幕式上表示:“宁海一向有种菖蒲的习惯,而且已经举办了五届菖蒲文化节,这次与书画、家具一起合作菖蒲美学艺术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种人文艺术之美。自己作为宁海人,为当地有这么好的文脉资源和文化氛围感到骄傲。”
宁海,这座浙东古城,自古便是隐逸文化与探索精神的交汇之地。徐霞客从这里出发,"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他的壮游精神背后,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敬畏。
而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故土情结,亦深深扎根于宁海的山川风物之中。他的笔墨雄浑奇崛,骨力遒劲,其艺术品格中,分明可见菖蒲般的"不逢迎"、"安澹泊"的风骨,恰如菖蒲般"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
现场翠绿的菖蒲配以不同型质盆器的古拙之美,与潘天寿"强其骨"的艺术主张遥相呼应;菖蒲"隐逸绝尘"之态,又与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逍遥精神内在相通。
两者与菖蒲文化所象征的静观内省,构成了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完整图景——既要向外探寻天地之大,也需向内守护心灵之静。
“这场展览以菖蒲为媒,置于山水自然中的玖玖美术馆,我们希望开启的是一场关于自然美学的对话,共同感受菖蒲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下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玖玖美术馆馆长王之琛表示,将菖蒲这一传统审美意象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中展示,不仅是对文人雅趣的复现,更是对传统美学现代转换的有益尝试。
在这个五月,让我们走进宁海,在徐霞客的足迹中感受行走的力量,在潘天寿的故土体味笔墨的深邃,在菖蒲美学中里寻觅心灵的宁静。
来自艺术宁波 作者 陈晓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