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我的光影西藏|高健生:用人文的镜头 触摸真实的西藏

更新时间:2025-05-12 20:13  浏览量:6

第五届“扎西德勒”西藏网络影像节征集活动期间,中国网策划推出《我的光影西藏》系列专访节目,邀请西藏影像领域资深从业者,跟随他们的视角,探寻光影之中的魅力西藏;并请其分享创作心得,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在西藏的摄影创作提供参考。

本期嘉宾高健生,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中国摄影艺术年鉴》主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其西藏主题摄影作品曾获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他在采访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从事摄影创作、编辑工作中对西藏文化的感悟,以及对西藏今昔巨变的观察。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网记者:高老师好,您说您去西藏的次数不算多,但却有一种西藏情结,能否具体讲讲?

高健生:我确实有西藏情结,这和我的家庭有关系。我的父亲在民族出版社工作,是一个藏文翻译。所以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少数民族环绕的环境。

尽管我去西藏的次数不多,但每次我都是有所准备的。在之前要看很多相关的书,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从西藏回来后还会继续研究一些没弄明白的东西。这可能就和我从小种下的“西藏情结”有关系。对西藏我有一种亲切感。我长得比较粗糙,去西藏晒黑了,很多人就认为我是藏族。

中国网记者:很多向往西藏的摄影爱好者为西藏文化的独特深深折服。您进行过大量的资料研究,能否分享一下您对西藏文化独特性的理解?

高健生:西藏有独特的地缘条件,它的西、南、北相对而言是隔绝的,所以西藏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但同时又具有东倾性——向中原的一种倾向性。据考古发现,西藏与中原从血缘上、从文化上都有关系。但又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在高寒高原环境中,它育生出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前期基本上是以神话的形式存在,到了公元 8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后,他派他的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在梵文的基础上发明了藏文,从此以后西藏才有了文字记录。但是这些文字是掌握在贵族和宗教上层的手里的。

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西方探险家陆续进入西藏,他们用当时在西方非常流行的神智学观点来解释西藏。这使得本就神秘的、不完整的西藏历史,又被西方的探险家、殖民者、科考人员蒙上了又一层神秘面纱。

大家之所以有时候向往西藏,甚至有些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到那里去修灵、去净化身心等等,和这些传说都有关系。但是真正的西藏到底什么样?我们都想了解,那么如何了解呢?西藏毕竟是一个世俗社会,是人的社会,所有的文化都和人相关。

中国网记者: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人”的世界。您自己的创作呢?会以表现这个世界为主吗?

高健生:我觉得西藏最吸引我的就是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和宗教影响下的人。西藏的人文和地理是一个合起来的东西,不能抛开地理谈人文,也不能抛开人文谈地理,人文与地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东西,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

因此我这个拍摄风格也是以纪实摄影为主的。我去西藏的时候,尽管也拍了很多风光,但是我更愿意走村串巷,和老百姓接触,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中国网记者:您三次到访西藏之间间隔了多少年?能否聊聊您眼中西藏这些年来的变化?

高健生:我这三次去西藏的跨度应该是八年。八年中,西藏的变化我觉得特别大。我们从一些图片中,从自己的经历中都能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居住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村庄里政府盖了很多新房,每间房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和风马旗同时在飘扬。

生活的变化从藏族老百姓的服饰也能感觉出来。我们前期去的时候,看到一些藏族的服饰比较传统,而且比较旧。现在去西藏的话,如果能碰到一些节庆,老百姓们会穿着很华丽的藏袍,平时呢就和我们一样,穿着 T 恤、夹克、牛仔裤,他们也有时尚追求。

还有一个变化是语言上的。早先和牧民交流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怎么会普通话。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中年人普通话都说得特别好。西藏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和这些年国家的支持,和大量游客来到西藏旅游,是分不开的,和观念的交换、观念的影响都有关系。

来源:中国网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