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百年小洋楼焕发新生机

更新时间:2025-05-13 11:13  浏览量:1

新华网天津5月13日电(王宁 周润健)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历经两年时间改造焕新开放,为津门百年金融街区注入新活力;从两处废弃大院到一条“花园老街”,天津五大道“网红打卡地”上新;梁启超等名人故居在天津意式风情区重装亮相……一幢幢脱胎换骨的老建筑,讲述着加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的故事。

近年来,多地将盘活文化资源存量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推动小洋楼等资源盘活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小洋楼焕新迎客

一座城市的魅力,离不开风情独特的建筑美。这些建筑,是城市情感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亦是见证历史变迁的纪念碑。

于天津而言,一幢幢小洋楼是其独特风景。

立夏时节,繁花盛开。位于天津意式风情区的进步道与胜利路交汇处,一栋三层小洋楼近日开门迎客。

建筑主入口处为拱券门廊,外檐为红砖清水墙面,正中间“津派国际”的牌匾十分醒目。穿过门廊步入建筑内,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两颗石柱还保留着建筑原有的风格,红色地板、雪白的墙壁已焕然一新。

“津派国际”小洋楼外景。王宁 摄

和田玉起源、非遗作品……三层楼的主题分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津红色文化和津派书画展。“玉文化其实是中国石器时代的发展史,市民游客通过操作,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员曹思敏介绍说。

游客在“津派国际”参观艺术作品。王宁 摄

“第一次走进这座建筑,带孩子体验了古代的魔石、钻孔技术,收获满满!”一位本地市民感叹不虚此行。

这栋气派的小洋楼曾为曹锟旧居主楼,始建于1930年,是天津市河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早前,该建筑曾作为渤海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后因业态调整长期闲置。

“我们依托该建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将其改造为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历史文化+国际交流’的运营模式,聚力打造天津海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负责建筑运营的津派国际文化交流(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勇翔介绍。

天津意式风情区内拍摄的意式雕塑和建筑群。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我们在保护好文保建筑的同时,通过修旧如旧与创新活化,让老建筑带给游客们更好的视觉和感官体验。”天津意式风情区管委会主任郑霞说。

“洋楼+”融合发展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幢幢千姿百态的中西建筑,记录着城市的岁月变迁。

“从文化视角看,小洋楼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又融洽的一个典型的载体;从历史角度看,小洋楼是一座富矿,正在等着我们去挖掘。”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冯骥才说。

在盘活利用过程中,地方政府除了在“颜值”上下功夫,还充分结合各街区历史文化特色,挖掘“洋楼+”演出、科技、消费、文旅等新业态,传承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统计,天津市认定公布了877幢历史风貌建筑。在历经近代百年的风起云涌后,一些建筑仍延续原有业态,一些则几经盘活更新注入了新的元素。

比如天津意式风情区,“洋楼+演出”模式日渐成熟。曹禺剧院恢复演出功能,推出“新春演出季”“夏日演出季”等主题活动,可沉浸式体验大师们的文学作品;始建于1890年的东天仙戏园化身民主剧场,引入德云社品牌给街区带来了持续的流量……文保建筑、名人故居和专业表演力量相结合,让文物可触碰、可感知。

游客在曹禺剧院展厅内参观。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在天津市和平区,“洋楼+科技”已成为历史与现实融合的重要法宝。曾经的法国公议局旧址如今成为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用AR、VR、AI等科技手段讲述文物故事,古典建筑之美与数字艺术交相辉映……博物馆自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古堡谜案”“寻喵启事”等系列主题展备受市民游客喜爱。

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大展预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将每一座风貌建筑的文化底蕴、历史故事同市场规律、游客需求相结合,推进文化和旅游的产品融合、场景融合和业态融合,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因盘而活”可持续

“沉睡”资源的盘活利用,关键在于可持续。业内人士表示,一些老建筑之所以闲置多年,背后都有复杂成因,或产权不清、或涉法涉诉、或修缮困难……如果一味大干快上,就容易在盘活旧资产的同时添了“新包袱”;如果缺乏可持续运营手段,就会导致“盘而不活”再陷沉寂。

“以小洋楼为例,根据保护等级不同,可分为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等,其活化利用的标准也不同。”天津市和平区住建委房管科科长吴耀全介绍,每一栋小洋楼都要经过科学论证、严格施工、招商审核等一系列流程,才能顺利启动盘活。

在和平区泰安道上,一幢具有明显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安里甘艺术中心”敞开大门,游客排队有序进入。该中心由一座教堂和一幢平房建筑构成,仅修缮过程便历时6年有余。

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安里甘艺术中心。采访对象供图

安里甘艺术中心负责人郝博雅认为,老建筑盘活的难点不仅在于修缮的一次性投入,更重要的是持续性保护利用。

“文物就像老人的身体,需要岁修、随修,持续投入。”郝博雅说,小洋楼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尽量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安里甘教堂的特点是音效好,适合举行音乐会,我们将其定位为艺术中心,常态化举办各类音乐演出活动。”

“小洋楼中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但最深厚的价值是它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是做好小洋楼活化利用的关键。”冯骥才说。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历史建筑的盘活成功与否考验着政策创新与市场的有效协同。福建福州为古厝上“身份证”,促进古街区从“保下来”到“活起来”;湖北武汉整合规划、文化、住建等部门力量,对1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分级保护,建立“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级体系,系统性守护城市文脉;黑龙江哈尔滨采用“一街区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铺一业态”模式,令大批历史文化建筑在文旅融合的烟火气中焕发出新生机……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认为,盘活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政府的思路要“活”起来,打通盘活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堵点,政企同向发力和双向奔赴,共同用好存量资源宝库,方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