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更新时间:2025-05-13 21:42 浏览量: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效的组合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提问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是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巧设悬念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可见,认知的内驱力是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习的根本力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应首先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就需要巧设悬念,启迪思维。“看题目,设悬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设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窃读记》一课,学生看到题目后问:“窃”是什么意思?谁在窃读?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怎样窃读?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生学有方向,而且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抓住课题,巧设悬念,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认识方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易于我们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麻雀》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面”和“量”。接着,我又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角色,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读出感情,加深理解了课文。对词语的理解,我也没有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己读书,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疑难,帮助学生总结学法,激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在表演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学生在活动中,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扎煞、绝望、石头似的”等词语。对于句式的掌握,同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交流口头造句的学生很多,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地一一作出应对,老师的应答,或鼓励,或致谢,或建议,或点拨,无不恰到好处,这种不只是学习内容、方法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沟通。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在丰富而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营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学习气氛围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选择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提问的地方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都要问,我们的提问一定要着眼于突出教材的重点和突破教材的难点。我们所选择的问点,也要明确具体,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面对的学生很多,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程度也不同。如果我们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就要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与效率,另外也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广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性,要顾及全体学生,问题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要看他们是否能接受,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问题,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问题。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