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文化,传承非遗艺术 今日揭秘聊城国家级非遗之 —— 东昌府木版年画
更新时间:2025-05-15 10:30 浏览量:1
穿梭于岁月长河,木版年画以它独有的色彩与韵律,勾勒出一幅幅中华传统文化的斑斓画卷,它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每当春节来临,那色彩艳丽、图案生动的年画,总是能唤起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提起木版年画,就会想到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坊的杨家埠,有谁知道聊城的东昌府呢?
东昌府木版年画曾是与杨家埠年画一样享誉盛名,是山东木版年画的两大体系,“年画来路不用问,东潍西聊在山东”。
年年有余 (图源小红书@斑驳 BanBo)
门神 骑马秦琼(图源小红书@斑驳 BanBo)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起源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称东昌府),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栾喜魁、黄贤尧、郭春奎、荣维臣
有一纪录片介绍了东昌府区(木版年画)第五代传承人栾喜魁,20岁左右开始刻板,这一刻就是60多年。
这份技艺的珍贵与独特。无论从选材到制作,从设计到印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东昌府木版年画、门神画二者融为—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又起到门神作用。构图与造型方面,十分注重画面的整体性。
取材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小鱼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吉庆之类的吉利画等。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钟馗”等;二是选用呈祥、喜庆、欢快的吉庆内容,如“双喜临门”、“麒麟送子”等。
人物造型上较为抽象,眼睛窄长,特加强上下眼皮的描述,将其拉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古朴,表情安详含蓄,与其他地区年画造型有明显差别。
因其只印不画的特点,东昌府木版年画很少开脸敷彩,人物形象醒目突出,富有版画味。有些特殊处理的年画,在印完画稿之后仅用棉花蘸红色涂抹“开脸”。
色彩方面,东昌府木版年画采用木版分色套印,色彩厚重、深沉而古朴。一般常用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黑色、紫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最多的为七色八版,加二红(水红)、黄绿、丹红(杏黄)。早期自制色,后用品色。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呢?小聊告诉你!
起稿在薄宣纸上绘制样底,做后续雕版的参考。艺人用毛笔在纸上画出精细的线稿,线条需简练流畅,突出轮廓。多以吉祥图案、神话故事(如门神、财神、戏曲人物)为主,注重对称构图。
刻版木板处理:将木板刨平、打磨,涂一层植物油(如桐油)以增强耐用性。
反贴画稿:将墨线稿反向粘贴在木板上,阴干后搓去纸层,留下清晰墨迹。
雕刻技法:阳刻:保留线条,铲除空白部分(主流技法)。阴刻:刻去线条,形成凹陷(较少用)。需掌握“陡刀立线”技巧,使线条侧面垂直,避免印刷时模糊。
主版(墨线版):雕刻主体轮廓线,通常为黑色。
色版:根据颜色数量(常见4-6色)分别刻版,每版对应一种颜色,需精准对齐(“对版”)。
套色顺序:先印墨线,再依次印黄、红、绿、紫等浅色到深色。
手工拓印固定纸张于案台,木板刷匀颜料。再覆盖纸张,用棕刷均匀施压,确保颜色渗透。接着逐版套印,需多次调整位置以避免错位。最后就是晾干每印一色需晾片刻,防止晕染。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历史上东昌府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现象的积淀,作品中有着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年画印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传潍坊年画就是经聊城传入并形成山东两大年画产地“东潍西聊”之说。
东昌府木版年画对于研究当地乃至周边地区民族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革时期,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制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之后,有许多的精华艺术都已失传,有的木版的样式也已面临灭绝,已到了垂死边缘。现在尽管有老艺人从操旧业,又形成了以家庭状况为主的年画制作作坊。
但其中大部分优秀的艺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再出精品之作,技艺精湛且能推陈出新者只有极少数人。
所以要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才有活力!非遗之美,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世代相传。这份传承的力量,让文化之树常青,让民族之魂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