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夜场的齐白石花鸟水族画丨中国嘉德2025春拍,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
更新时间:2025-05-15 10:39 浏览量:3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预展
5月21日-5月24日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拍卖
5月26日 17:00
嘉德艺术中心A厅
齐白石一生画过无数的题材,事实上齐白石的成就,一方面表现在某些题材的专一性上,如画鱼、虾、蟹、蛙等水族,画得令后人却步;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题材的广泛性上,无所不画,无所不精。
世人所知白石,最先了解的是他的虾。事实上,把虾画好极难,盖因虾与鱼一样必须要画在水中,又因其外有硬壳,壳半透,须长而足多,长螯亦难形状,故古时画者多难状其精妙。一部中国美术史,也仅有石田、雪个、且园、板桥等少数画家偶一为之,但谁也没有把游虾画得像白石那样笔简神完、活灵活现。画虾之外,白石画蟹、鱼、蛙、蝌蚪这些水族,在落墨即化的生宣纸上,以极为精简的笔墨,似写而实工地表现了这些生灵各不相同的活泼形态,恰到好处地呈示了或坚硬或光滑或莹透的质感,别有所会地描写了它们的动人神情。可以说,白石的水族是他所有画作中观察的最细、研究的最深、画的最熟,也是最能扣准“妙在似与不似”这句话内核精神的题材。
如果说水族是白石的专情,那无所不包的杂画则体现了他超于前人的创造性,杂画也是这位木匠出身的农家子弟最钟情、最走心的画上生活。他爱画农家小院里的群鸡,爬上灯台偷油吃的老鼠,果园里活跃的松鼠,自己最爱的丝瓜,哪怕市井里最常见的算盘、爬犁、茶壶也能作大块文章。齐白石以超常的绘画天赋,打破了因袭传统画题的桎梏,他以画题之“杂”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澜与隐语。事实上,白石把生活中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性格情绪等等在其它画类题材中难以充分表达的情绪与思考,都在杂画中真实而直接地表现了出来。
本季大观夜场中,我们将呈现十余件白石老人的杂画和水族,这些基于生活,得意于感受,又得法于整合传统的生灵与生活,是白石老人以最高妙最动人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永远挚爱家园、永远祝颂和平生活、永远保持质朴纯真心性的赤子之情。
Lot 3119
Lot 3119
齐白石(1864~1957) 丝瓜草虫
立轴 设色纸本
136.5×34.5 cm,约4.2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题识:九十四岁画。
钤印:白石
展览:“齐白石艺术大展”,首都博物馆,2006年1月。
出版:
1.《齐白石艺术大展集萃》,第191页,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2.《夺得天工—北京市文物公司珍藏齐白石书画·下》,图编380,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3.《齐白石·蔬果》,第3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9年11月9日,第105号拍品。
说明:
1.本幅原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
2.白石老人最喜丝瓜,他曾说:“瓜蔬中此予最喜者(丝瓜),香而甜,结瓜易大,五六日可以加餐矣”。丝瓜贯穿其整个绘画生涯,尤其晚岁最爱画此题材。本幅画在白石94岁,用色清丽,精力弥漫,不见颓唐,殊甚难得。
齐白石曾说过:“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这反映了齐白石的饮食偏好,也同样反映出他对农家的熟悉,在辟才胡同齐白石先生的故居,一到九月小院中就长满丝瓜、葫芦,所有见天的空间都密布着藤萝。
此幅丝瓜图构图采取上密下疏的布局,将大部分的瓜藤、瓜叶和果实都集中到了画面上半部,使得观者有一种自下而上仰视的感觉,这也是白石老人在自家院落中观察丝瓜最直观的角度,画中三四根花架间,藤蔓错落交叉。大笔饱墨迭写瓜叶,瓜架上瓜藤秧蔓缱绻回转,奔趋一任自然,连贯写出,即初示格局。瓜藤缠绕盘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巧妙安排,用笔苍老劲健。瓜叶以大笔写成,墨色深浅层次分明,与瓜藤的干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主题物丝瓜,经营位置错落得当,虚实层次得当。此图中的丝瓜形状饱满、正在开花,一片生机盎然。丝瓜花以藤黄画出,复以墨笔勾写出花脉,色墨融渗,趣味自然生成。位于瓜藤下的蚱蜢朝向与瓜藤相反,朱红色身躯甚为抢眼且充满动势。使得整幅画面洋溢着和谐、生动、亲切之感。老人用笔干净利落,瓜叶片片独立,藤蔓根根劲挺,可想见老人常坐于藤蔓下悉心观察。
齐白石八十九岁作《瓜菜半年粮》
94.6×32cm,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此作为齐白石九十四岁所画,晚年的齐白石因为眼神已不比从前,草虫多采用粗笔的写意手法,也是经过观察和提炼的笔端丝丝入扣,使得蚱蜢神形兼备与丝瓜相互照应。整幅作品在清新中又透露着酣畅淋漓的墨气。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满溢的生活情趣,怎能表现得了身边的这些朴实而美好的生命呢?齐白石在强调“外师造化”时,不忘“中得心源”提炼和概括草虫的结构与形质正是匠心所在。此幅,彰显“为万花写照,为百鸟传神”般的对自然万物地眷爱。
Lot 3188
Lot 3188
齐白石(1864~1957) 双双雁来、丝瓜对屏
立轴 水墨纸本
68×34 cm,约2.1平尺 (每幅)
RMB 280,000-380,000 (2)
题识:
(一)南方有菌名雁来,有草亦名雁来红,同时物也。阿芝。
(二)此幅画法前人所无,余为故人云生之后人画此四幅,其实为余私淑又添几幅粉本也。惜云生不能看见此本耳。观画者六十老妻。白石山翁并记于借山馆。
钤印:齐大(二次)
画家自题签条:齐白石丝瓜。
说明:依题识知,此画原为四帧,乃白石为“故人云生之后人”画。“云生”应为李嘉绩(1843-1907),字云生。四川成都人,祖籍直隶通州(今北京通县)。其父官于四川,遂随父居于华阳(今成都)。中进士第后,历知陕西保安、千阳、韩城、华州、扶风、邠州、临潼、富平等县。富藏书。李氏经年执政于陕西,与同样曾在陕西为官的樊增祥相较甚密,两人曾共同参加“青门萍社”,多有诗文唱和。李氏或因与樊增祥之交往,而在白石第一次北上纪游的过程中与之相识。
齐白石曾刻有一印“以农器谱传吾子孙”,以此自喻出身农间。此后即使成为了艺术家,过上了祖母所说的“看到画在锅里煮”的生活后,亦不忘草泥乡里,多以农物入画,菜蔬果品,菌菇山珍,水墨淋漓中,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双双雁来》
《双双雁来》一帧,白石老人画一株雁来红,其下菌菇二三,何以名曰“双双”,白石老人在题识中自解其中奥妙云“南方有菌名雁来,有草亦名雁来红,同时物也。”全画以水墨出之,通过墨色的浓淡,浓墨线条勾勒,绘出一棵扎实、茁壮,又“色彩斑斓”的雁来红。其下的雁来菌,三棵成株各具向背变化,几笔墨点,又似新株萌芽,生趣纵横。
《丝瓜》
另一帧《丝瓜》,亦是水墨写就,浓墨勾写瓜身筋络,几笔淡墨,营造出体积质感。正如题识中所言“此幅画法前人所无”。其后又云“为故人之后所作”,亦希故人之后能以此为粉本,充实画箧。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未免感慨,故人之不能见此画本。
齐白石与陈春君(左一)、胡宝珠(右一)等家人合影
作画之时,白石老人有六十老妻在侧观画。数行长题书法自然流畅,行文直截了当,没有风花雪月的吟哦,却充满的对故有质朴的情感,老妻在侧的相伴,更与纯水墨写就的丝瓜相得益彰。齐白石之夫人陈春君夫人长白石老人一岁,“老妻六十”,亦可知此作创作时间约在1920年左右。此时恰正是画家听取陈师曾之建议,自出新意,变通画法之时,亦是艺术创作道路上的重要路口,画家题下“此幅画法前人所无”一句时的得意,由此可知也。
Lot 3117
Lot 3117
齐白石(1864~1957) 多多利利
立轴 设色纸本
103×34 cm,约3.2平尺
RMB 880,000-1,080,000
题识:多多利利。白石老人八十八岁并篆。
钤印:吾年八十八、齐白石、杏子坞老民
出版:《齐白石作品集》,第251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8年5月9日,第417号拍品。
齐白石笔下的荔枝首先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征服观者。晚年的齐白石大胆突破传统藩篱,开创了“红花墨叶”的独特风格——以浓墨挥写枝干、竹篮,以鲜艳色彩点染花果,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本幅中,饱满的果实以浓艳的红色点染而成,在素白的宣纸上犹如一串串红宝石垂挂。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没骨法”,不事勾勒,直接用色彩塑形,使荔枝呈现出浑圆立体的效果。画幅下方以浓墨勾勒出竹篮,内盛荔枝数颗,仿佛刚刚从枝头摘下,还带着南国的阳光与雨露。
画中齐白石将荔枝描绘为硕果累累下垂的姿态,这种“垂绦”式构图赋予画面一种谦逊内敛的美感。在传统文化中,“垂”往往与“谦”相联系,齐白石通过这种构图,无意中传达了东方美学中“柔韧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荔枝虽果实累累,枝头低垂,却正显其内涵之丰盈,而下方竹篮中已妥置荔枝,有“得利”之意,寓意吉庆。
“多利多利”四字篆书款识是理解这幅作品的关键所在。篆书的庄重严谨平衡了荔枝画的活泼随意,使作品在自由奔放中不失法度。“多利”一词源自民间吉祥文化,“荔”与“利”谐音,形成一语双关之妙。齐白石以此二字篆成,表达了对丰饶、顺遂生活的强烈祝愿。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在传统文人画中实属罕见,正体现了齐白石艺术“雅俗共赏”的特质。
Lot 3113
中国嘉德(香港)2024春释出齐白石《神鸡》
67.5×34 cm,约2.1平尺
Lot 3113
齐白石(1864~1957) 城上神鸡
镜心 水墨纸本
RMB 480,000-680,000
题识:城上神鸡,只闻其声。得雄者为王,得雌者为霸。此雏也,未识雄雌。白石。
钤印:齐大
出版:《齐白石作品集》,第16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9年5月8日,第91号拍品。
说明:
本幅题识典出《太平广记·陈仓宝鸡》,文言秦穆公时有陈仓人挖出一只怪物,“若羊非羊,若猪非猪”,陈仓人欲将此物献于穆公。献瑞途中遇两童子,童子与陈仓人说“此为媪述”,是不祥之物。媪述开口说到,两童子为“鸡宝,得雄者为王,得雌者伯(霸)”。陈仓人遂舍媪述而逐鸡宝,二童子化为稚鸡飞入林中。稍顷,秦穆公使人寻之,只得雌,“又化为石”,穆公将石敬置在汧水、渭水之间,后又立祠,以为秦国降福。后来秦国果成春秋五霸之一。
白石老人于本幅中所言之“城上”便为发现“鸡宝”的陈仓,也就是后来的宝鸡,“得雄者为王,雌者为霸”便是其“谁霸谁王”之语的典出由来。
其上题识亦为“谁霸谁王”之典故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鸡的题材有很多。雏鸡是生活中所常见的,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只要有一小块地方便可饲养。画面中这群活泼可爱、相互追逐的小鸡,就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情景,画家却于其中发现了盎然的生活情趣,并把它生动的表现了出来。此幅纯以水墨为之,蕴无穷变化于黑白之间。画面躁动喧闹,绘制了九只奔跑的小鸡,小鸡动态各异,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左下角嘴叼一条蚯蚓的小鸡身上,更给赏者以无限遐想,正所谓“无声胜有声”。
Lot 3116
98.5×33.5 cm,约3.0平尺
Lot 3116
齐白石(1864~1957) 灯鼠图
立轴 设色纸本
RMB 1,200,000-1,800,000
题识:
(一)借山老人白石。
(二)樊山老人有句云:寒门灯打一钱油。予亦有句云:夜深人静灯欲干,那能供得鼠子饱。白石又题,时年八十八矣。
钤印:吾年八十八、齐大、齐白石
出版:
1.《齐白石作品集》,第279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版。
2.《翰海二十年精品录·书画卷》,第368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8年12月5日,第116号拍品。
说明:文物商店旧藏,包首见文物商店旧签。
标签
齐白石在一出一归时,在西安结识了樊樊山,两人订交后,相交近三十载,时有诗文书画唱和,白石画幅之上常有樊樊山诗词的影子。如本幅《灯鼠图》,白石以樊樊山“寒门灯打一钱油”为引,以其旧作“寒门能有几钱油,哪里供得鼠子偷”补空,诗画唱和,情趣盎然。齐白石笔下的老鼠隽雅鲜活,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给大众无比的亲和力。
本幅《灯鼠图》作于白石八十六岁,一只老鼠、一盏油灯、一段长题构成了充盈而不失章法的画面,几个元素的呼应十分精彩。油灯下,是一只长尾翘首的鼠儿,鼠儿后肢微蹲,前爪轻台,似准备立起偷油,颇有动感。整幅作品展现出一种生动之感,饱含着生机与活力。用利落的笔墨表现画面的动感,寥寥数笔概括出的烛台更是体现了画家主观的艺术创造,这也正是齐白石的艺术追求纯真境界的体现。
Lot 3126
许麟庐题诗堂、签条
本幅:101.5×38 cm,约3.5平尺
Lot 3126
齐白石(1864~1957) 致赵梅伯松鼠葡萄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诗堂:34×38 cm,约1.2平尺
RMB 3,200,000-4,200,000
题识:梅伯校长清属。辛巳秋七月中,借山老人齐白石。
钤印:齐大
许麟庐(1916-2011)题诗堂:此幅乃先师八十一岁所作,笔下气韵生动,乃吾师独有风格,观之耐人寻味,前人未之有也。八十九岁门人麟庐拜题于竹箫斋。 钤印:无予、麟庐笔
许麟庐题签条:白石老人松鼠葡萄图。九十一岁麟庐题记。 钤印:麟庐
鉴藏印:许化迟珍藏印
上款:“梅伯校长”或为赵梅伯(1905-1999),男中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宁波奉化,就学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1936年回国,受上海国立音乐院萧友梅院长之聘,任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主任。曾创建西北音乐学院、北平艺专音乐系、香港音乐院等,为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来源:中国嘉德2014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齐家万象”专场,第1182号拍品。
说明:
1.本幅原直接征集自许麟庐家属。
2.1945年,许麟庐经李苦禅引见,拜齐白石为师。此后许麟庐几乎每日都会到齐白石的工作室,观其作画,聆听齐师对艺术的见解和对生活的感悟。齐白石对许麟庐的教学非常认真,不仅教授他画技,更重要的是传授他如何观察自然、如何把握生活中的美感。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许麟庐几乎没有一日不在学习和实践中度过,也获藏不少齐师的佳作,本幅便为其中之一。
松鼠葡萄是传统的美术题材,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丰产;鼠在十二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齐白石喜绘松鼠,因其灵动可爱,人畜无害。曾有题《松鼠图》曰:“不破仓壁,亦不害苗,一岭松风,独自居高”,更道出其悠然田园,无争于世的意趣。
此幅墨笔画葡萄大叶,或浓或淡,错落有致,自左侧施施然垂落,占据画面主体。葡萄叶子蓬勃淋漓,藤蔓以书入画,笔走龙蛇,苍枯盘结,纵横挥写,一任自然。葡萄以没骨法圈出,珠圆玉润,晶莹饱满,其质感与藤叶形成鲜明对比。画面右下一只松鼠,翘尾蹲坐,抱半粒葡萄,快意大啖。松鼠纯用水墨,笔酣墨饱,晕染出蓬松毛茸的皮毛,又点出浓黑的眼睛鼻尖,结构形体,笔笔分明。葡萄枝叶自右上蔓延垂落,画面底部,松鼠面左,葡梗向右,面向而合,收拢画面整体的竖直之势,动静相宜,整幅画作虚实疏密,节奏贯通。
齐白石与弟子李苦禅、许麟庐的合影
本幅为白石弟子许麟庐旧藏。1945年许麟庐经李苦禅引见,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对许麟庐的教学非常认真,接下来的十余年中,许麟庐几乎没有一日不在学习和实践中度过,也获藏不少齐师的佳作,本幅便为其中之一。
Lot 3127
Lot 3127
齐白石(1864~1957) 双鼠觅食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03×34 cm,约3.2平尺
RMB 3,200,000-3,800,000
题识:烛火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题旧句。佛逊贤侄孙如见。九十一白石老人寄自北京白石画屋,交汝大儿手,亲交上。
钤印:木人、人长寿
上款:“佛逊”即齐佛逊,齐白石姪孙,曾于汉口兴办雪丰米厂。
出版:
1.《齐白石画集》,第45页,国华书画出版社(台北),1982年版。
2.《故宫文物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第79页,故宫博物院(台北),1984年版。
说明:白石晚年求画者甚众,加之年事已高,笔下偶尔难免草率,题识亦多简略。本幅题识颇多,为亲赠侄孙,且寄自北京,画风如旧,书法干涩老辣,虽滞不散,实为难得。
出版物封面
齐白石生肖属鼠,一生画鼠无数,被称为“鼠作家”。其笔下的鼠活泼机灵,画题诙谐有趣,并倾注了许多美好寓意。较之其他画家,其鼠画最有味道,曾题“寄萍堂多鼠,白昼食物,不会避人。”字里行间透露了对鼠的细心观察。
图中,两只老鼠、两只萝卜、一盏油灯、大段题跋,使构图变得充盈而不失章法。油灯下,是两只红艳艳水淋淋的萝卜,光影摇曳,红云闪烁。两只老鼠鱼贯而下,颇有动感,与油灯杆并行。就在这个由动静不一的物体组成的四边型的边周,老人将老鼠尾巴、萝卜须子与油灯蕊的随意安排,使之更为生动。把四边型构成的稳定与物体动态展现的生气组合成一个自在的天地,有情趣,有味道,但也十分清爽,这就是所谓安乐椅式的审美境界。
Lot 3194
Lot 3194
齐白石(1864~1957) 多子
立轴 设色纸本
98×35 cm,约3.1平尺
RMB 480,000-680,000
题识:多子。白石老人。
钤印:齐大
对晤此件《多子》,白石老人安排一树石榴自画面右上进入画面,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两颗成熟果实一正一侧,正面果实以墨笔勾写石榴果实头顶之花蕊,表现结成果实之后,花蕊的质感的变化。另一果实取其侧影,以石榴成熟之时,外壳破裂之状入画。宋诗中有“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描写石榴这一成熟特点。石榴籽以洋红点出,晶莹剔透,画家曾用朱之蕃诗句“飞将宝鼎千重焰,炼就丹砂万点红”题画,以喻石榴红籽数量众多、色彩热烈。洋红石榴籽衬以藤黄作籽实之包膜,正是画家细节描写的精到之处。赭石的外壳、洋红的籽实、藤黄的包膜,衬以青翠榴叶,浓墨的枝干,色彩浓重而有协调统一,富于视觉表现力。成熟果实之下,丛丛榴叶之间,更有幼果三颗,以赭石调和藤黄,通过色彩之微妙变化,表现其向背,寥寥几笔,形神俱备。
画毕石榴,白石老人又题篆书“多子”二字,篆书“子”字取其写意,正如幼儿展开双臂索抱之态,神似可爱,亦与石榴“多子”寓意相合,足见老人艺术创作之巧妙。
Lot 3196
Lot 3196
齐白石(1864~1957) 双寿
镜心 设色纸本
65×32 cm,约1.9平尺
RMB 1,500,000-2,500,000
题识:白石老人八十五岁时画。
钤印:齐大
此件《双寿》,为齐白石八十五岁所作,时间约在1945年。这一时期,当属是齐白石绘画的黄金时期,成熟的艺术风格,扎实的笔墨技法,饱满的造型构图,体现着画家数十年积累的艺术成就。
画中一双寿桃以洋红写成,一正一侧,造型各具特色,正视一只,直面仙桃头顶,画家以浓重的色彩转圈写出,此为桃实最为红艳之处,由此角度作画,足见画家对于生活观察细致,落笔之巧思。另一只写桃实侧影,浓重洋红的头顶,逐渐淡化,至根部饰以藤黄,通过色彩的变化,营造桃实的体积感,此正是写意画的精妙之处,既能表现出果实的体量感,更可表现果实之鲜嫩。两颗洋红仙桃,以青绿桃叶衬之,花青调和藤黄,比例不同,变现出的叶片色彩亦自然而富于变化,桃实影下为暗,用色花青为多,远枝逐渐开朗,明处多间藤黄,调成鲜嫩明朗之绿,更以反衬洋红之浓烈。一株“双寿”蕴含着白石老人意在笔先的巧思经营,亦是画家笔下之绘画经典。
Lot 3160
Lot 3160
齐白石(1864~1957) 螃蟹
立轴 水墨纸本
102×33.5 cm,约3.1平尺
RMB 350,000-450,000
题识: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八十七岁尚未还湘。
钤印:齐白石、容颜减尽但余愁
齐白石善于以天真童趣简洁的笔法,将他在农村成长与对大自然所观察的点滴入画。题材入画虽异于传统文人画,但诙谐天真,毫不做作。齐白石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以极简的笔触营造丰满的空间感,所营造的画面简约有致;他不崇尚摹古,大胆建立自己的风格,选择写意画法。
白石老人画蟹源于生活,手法一变再变,蟹壳画成三笔,蟹壳和蟹足均有质感,自成一格。他五十多岁时画蟹壳几无质感,墨色团积。六、七十岁时蟹壳以数笔划出凹凸质感,长足大钳已十分生动,但仍缺乏灵气,大钳不张,两眼细长。齐白石八十岁至九十岁左右,将蟹壳概括为三笔,壳的质感强烈。所画长足既有质感,又能表现出长足的细毛。白石老人创作的榜蟹看起来有种横行的动感,很是形象。
Lot 3189
Lot 3189
齐白石(1864~1957) 群虾
立轴 水墨纸本
136×34.5 cm,约4.2平尺
RMB 600,000-800,000
题识:客谓昔人画虾者谁人?余曰朱雪个能得神似,余偶有画者得形似,难矣。余所言,客信之。白石并记。
钤印:木居士
齐白石笔下的绘画曾有“三绝”之誉,即画虾、画蟹、画鸡,其中又以画虾最富盛名。盛名之下,是白石老人长久以来无论是对古人的学习、或是对自然的观察,厚积薄发的结果,曾有诗歌云:“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年”,又曾对弟子言“吾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
白石老人画虾,得益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少年时代所观察的溪流中的游虾,为画家付诸毫端。早年齐白石的笔下,游虾的排布有着溪流中的游弋的动感。早期的创作中,画家仍然会画出溪流两侧的河岸,而随着抽象化程度的提高,画家将河岸移去,只作墨虾,虽然画面中只有群虾,却能令观者根据画家的经营位置,群虾的疏密排布,营造出溪流中竞游的效果。
在画家看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对于虾只个体本身的描写,是一场形与神之间的博弈,更是贯穿了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始终。
此件《游虾》,画家通过题识中与客问答,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朱雪个能得神似,余偶有画者能得形似,难矣。”可见齐白石于历代画家中,更看重八大山人之神似。此件中之群虾已成早年之典型面貌。
Lot 3190
Lot 3190
齐白石(1864~1957) 闻雷当变
立轴 水墨纸本
64×33.5 cm,约1.9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题识:闻雷当变。白石老人。
钤印:白石翁
说明:附荣宝斋证书。
白石老人擅长以乡间动物入画,朴素的题材,以大写意的笔墨写就,独步近现代画坛。在齐白石的笔下,青蛙与蝌蚪是其笔墨意趣的体现,曾题画记其少年事略有云“予少时居星塘老屋,与蛙为邻,今日故能画蛙。”亦曾对友人云:“蟹是有壳的,蛤蟆是无壳的,若画蛤蟆的身子和腿同螃蟹一样,那算什么艺术呢。”诚然,在白石老人的笔下,寥寥数笔写成蛙之身躯,后腿更是关键,落笔既是准确的造型,又富于力量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画家画家笔下的蝌蚪亦是生动可爱,淡墨水纹之上,一笔浓墨点出蝌蚪头部,一笔扫出尾巴,看似简单两笔,动感十足,其间亦有交流呼应,一派天然之趣。
白石老人画蝌蚪与青蛙,常题以宋代张维诗句“熟梅天气雨初收,何处蛙声隔水楼。赤鲤闻雷争变化,汝能烧尾跃云否。”民间有蝌蚪闻雷尾脱一说,雷声响起,蝌蚪闻之脱去尾巴,长为成蛙,从单纯的水生动物演化成为水陆两栖。在前人看来,雷声有着不可思议的催化作用。白石老人以此题入画,亦是取其“闻雷而变”、“烧尾跃云”,将来一跃而起,亦可见老人作画之巧思。
Lot 3191
Lot 3191
齐白石(1864~1957) 水族四屏
镜心 水墨纸本
戊子(1948年)作
100×34 cm,约3.1平尺(每幅)
RMB 1,800,000-2,800,000 (4)
题识:
(一)大贵长年。八十八岁白石老人客京华卅三年。
(二)寄萍上老人齐白石八十八岁时作。
(三)白石老人作。
(四)戊子秋九月,八十八岁白石。
钤印:白石翁、吾所能者乐事、齐白石、风前月下清吟、吾年八十八、齐白石、最工者愁、白石
幼年的白石家居湘潭杏子坞,坞边便是波光潋滟、鱼游虾跃的星斗塘。身在他乡的齐白石,像热爱星塘老屋一样的热爱与童年生活为伍的青蛙、草虾、螃蟹和小鱼,热爱它们鲜活的生命。白石对所画诸物观察入微,为的是以创作规律驾驱自然规律,实现赖对象以代言的绘画创造,不失形似而不受形似局限,抒发心底的光明与感触。
《水族四屏》之“游虾”、“墨蛙”
出身农家的齐白石对于这些小精灵最为熟悉,但移至笔下时却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作了主观地改造,“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螃蟹”一帧则通过墨色的变化、线条的勾勒使转,便画出活泼泼的螃蟹,且各个物象有远有近,一种率真质朴呈现在观者面前。
白石老人曾题画云“于少时居星塘老屋,与蛙为邻,今日故能画蛙”,对于画青蛙齐白石信手拈来,好似乡间的漫步般轻松。“蛙趣”一帧中简洁淳朴的笔调,在衬托了青蛙精准造型外,也强调了全部笔法的速度和力道。大片的留白类同清澈的池水,反衬出画面的灵动。在如此简单的构图中表达出自然的博大情怀,才是这幅画最动人的地方。
《水族四屏》之“大贵长年”、“墨蟹”
鱼的种类繁多,形象多变,八十多岁的白石老人已对鱼儿的飘深、游动、下钻,转弯等形态了如指掌。他用没骨法画鱼,以湿笔和淡墨交替,描绘的作品使观者在平面的纸上也感到鱼儿的生动活泼,惹人喜爱。再观鱼龙行款之间,阴阳相生相辅,首尾相顾之处,颇多管领之妙;纵便行尾、钤印,亦多经营匠心而出奇制胜。众鱼群乐构图上生动丰富,意境热闹融洽。白石老人更以其沉厚奇拙的篆书题以‘长年大贵’作画题,使本来看似平凡的水墨作品,再添生气及吉祥之意。因谐音和民间传统,鲇鱼和鳜鱼,可有既长寿又大贵之意,配合简洁的构图,炉火纯青的笔墨,使雅俗共赏,更添收藏意义。
创作此四条屏时正值画家晚年的黄金时期,其状物极为传神,寥寥几笔即写出物象鲜活如生的形态;其用笔尤显功力,浓淡深浅极见变化之微妙。无怪乎,在白石老人笔下的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得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Lot 3192
Lot 3192
齐白石(1864~1957) 鱼虾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09.5×33.5 cm,约3.3平尺
RMB 300,000-500,000
题识:九十五岁白石老人画于北京。
钤印:齐白石
齐白石笔下的水墨鱼虾,堪称是近代中国画最具标志性的画题,宣纸之上只绘鱼虾,单纯通过其造型,表现游弋运动之感。中国画大写意的精髓,无怪毕加索亦为之倾倒。
齐白石《游鱼》,《最后的辉煌》之一,
中国嘉德2021春拍Lot725
此件《鱼虾图》作于白石老人九十五岁高龄。老人晚年作画日臻化境,画中双鱼双虾,纯以水墨之功成之,酣畅淋漓,双鱼以淡墨写出脊背鱼鳞,层层叠叠,巧妙地运用了笔墨与宣纸的深化效果,留白作为鱼腹,再写几笔鱼鳍,体量质感立现。大鱼嘴部的描写最是与众不同,晚年的神来之笔最是令人喜出望外,老人的视角下将鱼嘴的动作分列开来,有如慢速快门曝光的成像,令人观之眼前一亮。双虾长须大螯,看似信手拈来,确是老人数十年笔墨之功的结晶,虾只的描写,将粗细、浓淡、软硬不同的笔墨线条配合起来,此时事物在画家的笔下,已经跳出了单纯的具象的写照,更多的是笔墨的抽象,所谓妙在似与不似,正是如此。(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齐白石传人、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齐良芷、齐媛媛、齐良琨(齐子如)、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齐秉正、齐秉颐(齐九十)、齐自来、齐秉慧、齐晓溪、齐展仪(齐秉声)、齐秉淑(齐二澄)、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慧娟、齐硕、齐景山、齐水莲、齐燕君、齐社君、齐驸、齐艳芳、齐艳喜、齐晓清、齐晓红、齐江山、齐昆山、齐君山、齐世源、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傅石霜、王铸九、崔广五、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让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成就您的品牌升级之路,让您从做生意上升到做文化等项目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