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艺术”:特朗普对华关税战的限度
更新时间:2025-05-15 18:17 浏览量:7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当地时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双方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美方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此外,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了24%的反制关税。
事实证明,特朗普式关税政策的“极限施压”和“交易艺术”并未让中国屈服,也未能实现特朗普声称的“制造业回流”的预期,反而揭示了美国产业的依赖性和金融的脆弱性。美国消费者、生产商和企业无端承受冲击。在接下来的中美协商谈判中,美国还有哪些筹码?中美结构性矛盾并未消解,在贸易“持久战”背景下,美国对华战略可能出现哪些调整?
IPP研究员郭海指出,特朗普放弃对华“极限施压”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低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二是此前的高关税政策动摇了美元地位;三是高关税本身或许就是特朗普贸易谈判策略的一部分。他指出,特朗普或许意识到,其所设想的通过贸易战使“制造业回流”的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其未来的对华政策很可能将回到其第一任期的轨道上,即在妥善处理欧洲事务之后,继续围绕“印太战略”主轴,通过地缘政治手段对中国施压。
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双方将暂停对彼此加征的关税。美国对中国的关税税率将从原来的145%降至30%,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则将从125%降至10%。
此次会谈,中方代表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则为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何立峰表示,中美经贸关系不仅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贝森特则称此次会谈“富有成效”。
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当地时间11日晚在出席中方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特朗普暂时解决了一个多月前由他本人制造的危机。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备受关注的“解放日关税”计划,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作为对等回应,中国对美国产品也加征了125%的关税。虽然这一关税举措堪称史无前例,但从多项迹象来看,特朗普为谈判预留了回旋空间。
首先,他选用了立场相对稳健的财政部长贝森特作为谈判代表,而将长期鼓吹高关税政策的彼得·纳瓦罗排除在外。贝森特在会谈中也明确表示,中美之间的高关税政策不可持续。
其次,在加征关税之后,特朗普多次表示“正在等待中国领导人的电话”,并暗示“中国方面已与美方取得联系”。尽管他在言辞上仍保持强硬姿态,但实际行动已显示出妥协的意愿。
美国财长贝森特(左)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右)在瑞士与中国举行双边会谈。 图源:路透社
中方在实施对等反制的同时,始终保持谈判的大门敞开。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并非本轮关税战的始作俑者。高关税政策显然违背了中美双方的根本经济利益,也对全球产业链构成冲击。正是这一系列现实因素,促使双方最终重回谈判桌。
总体来看,特朗普放弃继续对中国施加“极限施压”,可能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他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对美国产品的依赖程度,远低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如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虽然中国进口大量美国农产品,但这些可以通过转向巴西等其他国家进行替代。美国商品的减少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发展节奏,但并不会对民生经济造成致命冲击。
相比之下,高关税政策在中短期内对美国的冲击更为显著,尤其是在民生和通胀层面。美国大多数生活消费品产自中国,持续的高关税不仅抬高物价,还可能引发物资短缺。在加州等地,已有大量商铺出现缺货现象。物资短缺往往是社会动荡的前兆。高企的生活成本已引发美国中部省份农民的不满,开始侵蚀特朗普政治支持的基本盘。截至5月12日,包括加州在内的12个州已就关税问题向联邦政府提起诉讼。
第二,高关税政策动摇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稳定的美元是美国最核心的“出口产品”。然而,自特朗普推出“解放日关税”计划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开始抛售美债,美元持续走弱。日本财长加藤胜信虽声称“不会抛售美债作为报复”,但这一表态并未真正安抚市场,反而提醒了美国人: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确实掌握着抛售美债这一“金融核武器”。
2025年4月21日,美元指数跌破100,标志着国际投资者开始做空美元,其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正遭遇挑战。一旦这一趋势持续,美国借债成本将上升,偿债能力将下降。当前美国联邦债务规模为36万亿美元。如果国会不能在2025年8月前上调债务上限,联邦政府将再次面临财政停摆的风险。弱美元环境使得美国通过“借新还旧”维持经济运行、政府运作乃至全球军事投射的做法日益困难。
第三,高关税本身或许就是特朗普贸易谈判策略的一部分。将关税调得足够高,才能为美国谈判制造足够的空间,推动中美贸易关系的结构性重塑。否则,关税带来的收益很容易被汇率贬值等其他变量所抵消。145%的关税已接近禁运,继续上调的边际效应几乎为零。“高高举起”之后必然是“轻轻放下”。
从谈判结果看,特朗普已实现对中国商品征收30%关税的既定目标。这一“成果”足以被MAGA等特朗普的“基本盘”包装为一次“重大胜利”。《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当日,特朗普在其创办的社交平台“真实媒体”(Truth Media)上宣称,中美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并称这是一次“中美贸易关系的彻底重置”。
在日内瓦贸易谈判后,特朗普声称美中贸易关系“全面重启”。图源:Truth
Social
中美贸易关系真的会如特朗普所说的那样“彻底重置”吗?
如果“重置”指的是中美关系回到他第一任期时的战略竞争格局,那么他的说法或许并不夸张。
在第一任期内,特朗普将中国明确定位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提出“印太战略”,并发起对华贸易战,掀起了两国间长期的经贸博弈。拜登执政后,几乎全面继承了这一战略思路,并对其进行了技术化和制度化的升级。
如今,特朗普在第二任期伊始,试图对中国发动更强硬的攻势,特别是在贸易领域。然而事实表明,中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韧性,已经有效抵御了这一轮压力。特朗普力图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战略也在现实面前逐步破产。
如果特朗普以“制造业回流”为目标而对中国发动贸易战,那他实际上是在打一场注定难以取胜的战争。这不仅因为中国经济韧性十足,更在于特朗普的经济战略本身存在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美国既要推动制造业回流,又要维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正在评估美元近期走软可能引发的影响,暗示美元已失去避险货币地位。图源:新华社
一方面,特朗普主张推行弱美元政策,以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另一方面,他又多次强调要“维护美元霸权”。然而,一个国家难以同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制造业强国。发达的金融体系天然会推高资产价格和生活成本,从而抬高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将制造业挤出本土市场。
特朗普很可能已经意识到,他所设想的“制造业回流”难以在其任内实现。尤其在美国本就缺乏足够工业产能的背景下,若中国商品停止出口美国,将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场不亚于上世纪石油危机的供给冲击。鉴于中美之间高度的经济依赖,近似禁运式的高关税政策本身就不可持续。
此次中美就贸易问题达成协议,可能会从以下几个层面产生后续影响:
从中美层面来看,双方的博弈恐怕将长期持续。
一方面,目前美方仍保留的30%关税中,有20%是以所谓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加征的。有消息称,中方已经派出了高级别安全官员就这一问题与美方进行磋商。换言之,这20%的关税未来可以成为特朗普进一步与中国进行交易的筹码。另一方面,中国方面在也在5月12日组织了一场名为“加强战略矿产出口全链条管控工作部署会”的多部门会议。这显示出,双方仍然都“留有后手”。至于美国未来是否仍会对中国进一步降关税,一方面要看双方谈判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则要看观点始终不断变化的特朗普,未来如何具体看待对华关系和对华政策。
从国际层面来看,这一次中美迅速达成协定,也等于向外界释放了美国“不希望高关税持续下去”的信号。因此,未来日本、欧盟等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也会获得更好的谈判地位。在中美谈判迅速“打样”之后,预计他们也很快会在短时间内达成妥协。
从美国国内层面来看,特朗普的“改革进程”眼下确实面临着“中道崩阻”的尴尬——曾经声势浩大的政府效率部(DOGE)的改革,目前马斯克已经辞职退出,美国政府300余万的联邦雇员目前今裁撤了2万多人,力度远远不及预期,甚至在很多被裁撤的岗位由临时工顶替之后,发现其成本更高。显示这一项改革基本没有成功。
眼下,特朗普希望推动的“弱美元”和制造业回流政策,同样遭受了重大挫折。尽管特朗普不会参加下一届总统选举,但为了共和党的中期选举胜利,他很可能仍会制造很多的“政治景观”,在诸如台湾问题、芬太尼等议题上做大大小小的文章,以保住他自己基本的政治支持。
特朗普未来的对华政策,很可能将回到他第一任期的轨道上:在妥善处理欧洲事务之后,继续围绕“印太战略”主轴,通过地缘政治手段对中国施压。
只不过,这一次,特朗普已经透支了太多信任。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