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可亲处 最是清欢时
更新时间:2025-03-08 18:56 浏览量:7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曾在寒夜作画,窗棂外风雪呼啸,砚台里的墨汁凝结成冰。他笑吟吟添了块炭火,看妻儿围坐研墨裁纸,满室墨香里透出融融暖意。这位穷得连"岁朝清供"都要画萝卜白菜的艺术家,却在手札中写道:"寒宵最宜围炉,儿女灯前,老人膝下,便是人间第一等乐事。"千年后的今天,当功利的浪潮席卷每个角落,我们是否还记得这盏照见人间至味的灯火?
一、被遗忘的灯火记忆
中国古人的生命智慧里,始终跃动着温暖的火焰。陶渊明归隐南山,在"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的寻常巷陌里,写下"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的闲适;苏轼谪居黄州,在"夜饮东坡醒复醉"的醉意中,仍惦记着"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的童趣。这些流转千年的诗句,如同古宅天井里漏下的月光,静静诉说着围炉夜话的永恒价值。
当工业文明的汽笛鸣响,现代人开始追逐远方的星辰。科举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在全球化浪潮中化作候鸟般的迁徙。东京银座的霓虹灯下,硅谷写字楼的落地窗前,多少游子用视频通话里的模糊笑脸,代替了母亲布满皱纹的手抚过发梢的温度。我们发明了即时通讯,却失去了围炉夜话的耐心;创造了智能家居,却荒废了促膝长谈的温情。
二、现代社会的亲情困境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亲情被异化为可量化的"孝道指标"。养老院床位等级成了子女孝心的标尺,国际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变成孙辈前程的保证。就像《论语》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的古老预言,我们正在用物质的丰盈填补情感的沟壑。可当父母在顶级养老院独自对着生日蛋糕许愿时,当孩子在贵族学校隔着栅栏目送同学被接走时,那些精心包装的"孝心",终究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
科技创造的虚拟温暖,终究不是真正的篝火。视频通话里像素化的笑脸,永远比不上孙女扑进怀里的冲击力;智能手表监测的心跳数据,如何能替代把脉时指尖传来的温度?就像宋代词人晏殊在《蝶恋花》中写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数字鸿沟的两端,隔着一整个时代的孤独。
三、重燃围炉的智慧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壁画上,描绘着盛唐的"老人入墓"风俗:年迈父母居于墓室,子女每日送饭问安。这种看似极端的孝道,实则暗含着生死相依的哲学。明代文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追忆"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的细节,让无数游子潸然泪下。这些文化密码提醒我们,亲情从来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重建现代家庭的围炉文化,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就像苏东坡既能"老夫聊发少年狂"地建功立业,也会在"夜来幽梦忽还乡"时泪湿青衫。在深圳科技园加班的工程师,可以设置每天半小时的"无手机晚餐";在纽约投行工作的分析师,不妨固定周末的越洋家庭影院。生活的艺术,在于让事业与亲情成为相互滋养的双翼。
灯火可亲的意境,不在雕梁画栋的广厦,而在寻常巷陌的烟火。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图》上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清气何尝不是人间至味?当我们在城市森林里追逐星辰时,别忘了祖辈传下的那盏油灯——它照见过商山早行的晨霜,温暖过茅屋为秋风的寒士,如今依然等待着,为每个归家的人照亮门前的小路。这簇跃动的光焰里,藏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