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音赏乐:伟大的一对跨领域的 “艺术拆家兄弟”
更新时间:2025-05-29 19:09 浏览量:11
毕加索与史特拉文斯基:艺术拆家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圈,有两位堪称 "搞事情专业户" 的大神,分别在音乐和视觉艺术领域玩起了颠覆。每当他俩发新作,整个艺坛就跟炸了锅似的 —— 这边毕加索(1881-1973)拿着画笔拆房子,那边史特拉文斯基(1882-1971)拎着音符砸场子,活脱脱一对跨领域的 "艺术拆家兄弟"。
您瞧毕加索 1907 年的《亚维农少女》,直接把传统透视法掰成了几何碎块,像极了把立体主义的积木撒满画布。这边史特拉文斯基也没闲着,1913 年的《春之祭》跟开了狂暴模式似的,用不和谐的音响和狂躁的节奏,把古典音乐的优雅天花板砸了个稀巴烂。这俩人虽说一个玩视觉一个玩听觉,却像约好了似的,专挑传统艺术的 "老骨头" 下手,把藏在人性深处的野性力量,用近乎 "拆家" 的方式抖落出来。当时的评论家估计脑壳都疼:这俩大爷是来革美学的命吧?
要说这哥俩,那可是妥妥的 "双向追星"。毕加索给史特拉文斯基画肖像,史特拉文斯基则把毕加索的画当宝贝似的收着。早在二十世纪初的巴黎沙龙,这俩自带 "社牛属性" 的大佬一见面,就跟找到了组织似的 —— 虽说一个搞画画一个搞作曲,但骨子里都揣着反叛的火种,很快就成了 "现代主义天团" 的 C 位担当。而促成这段 "跨圈佳话" 的,还得感谢一个会搞事的俄罗斯芭蕾舞团老板 —— 贾贵列夫。
这位贾老板那叫一个慧眼识珠,直接把俩大神招致麾下:毕加索负责舞台和戏服设计,玩得那叫一个花里胡哨;史特拉文斯基则给舞蹈写配乐,专搞 "耳朵没听过的新鲜玩意儿"。1910 到 1920 年间,《火鸟》《彼得鲁斯卡》《春之祭》《普钦奈拉》这些现在响当当的作品相继出炉。不过您猜怎么着?这些 "前卫大作" 首演时可没少挨骂,台下观众估计满脑子问号:这演的是个啥?但架不住作品够硬核,很快就让两位作者成了圈里的 "顶流"。
说到这,就得提提两位 "关键先生"—— 指挥家蒙都和安塞美,他俩堪称史特拉文斯基作品的 "最佳带飞搭档"。
先说蒙都(1875-1964),这位法国老兄 1911 到 1914 年给贾老板的剧团当指挥,好多经典作品都是经他手首演的。当年他第一次听史特拉文斯基弹《春之祭》总谱时,估计脑壳都嗡嗡的:"我满脑子还想着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呢,这俄罗斯老哥咋整出这么疯狂的音乐?我恨不得立刻躲到角落去治治我的偏头痛。" 结果贾老板跟开了上帝视角似的,拍着胸脯打包票:"这可是杰作!能让音乐改朝换代,还能让你扬名立万!" 别说,还真让他说中了。《春之祭》首演直接震碎音乐界,蒙都跟着剧团欧洲巡演一圈,直接从 "无名小卒" 变成了指挥界的 "新星",后来更是成了史特拉文斯基作品的 "专业户"。
再说安塞美(1883-1969),接了蒙都的班(1915-1923)。人家早就跟史特拉文斯基认识,直接被大佬 "内推" 进了剧团。他指挥首演的《普钦奈拉》和《随想曲》,那叫一个惊艳,尤其是《随想曲》,史特拉文斯基本人还亲自上阵弹钢琴。不过安塞美最牛的,还得是 1918 年创办了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而且一当指挥就是 49 年,直到去世,妥妥的 "铁打的指挥流水的乐手",这记录估计没几个人能破。2024 年 DECCA 再版他的录音,里面不少史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也算是给这位老搭档的致敬了。
这几位在艺术史上折腾出的动静,到现在还让人回味无穷。毕加索和史特拉文斯基这对 "拆家兄弟",加上贾老板这个 "最佳经纪人",还有蒙都、安塞美这两位 "最佳助攻",共同在现代艺术的画布上,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