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美学理论》庸俗、体验、主观与震撼,震落千峰石
更新时间:2025-03-11 03:11 浏览量:9
沧海桑田,楷书、白文印
.
不得不承认“粗野笨拙或市侩作风”的确庸俗不堪,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其审美价值,认为其“与审美行为截然对立”。这与“艺术比其他东西更好”是同样的语境问题,将个别当作了整体,因为少数卓越的艺术作品便认为所有艺术都更好,因为粗野笨拙的庸俗便作出了全盘否定。审美不限于艺术,艺术与审美也不限于极少数的卓越作品,审美和艺术广泛存在于人类活动中,丰富且复杂多样。
给社会实践加上“暴力”的标签,给艺术戴上“非暴力”的高帽子,是对曾为世界一极的俄式暴力美学的公然无视。过分强调艺术的“批评”作用,则是对艺术多样的价值和运用方式的禁锢阉割。艺术对社会能产生影响,是因为艺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而社会必须接受文化的影响,一个社会包括其政府组织形式,不光要适应于当时的经济基础,还要适应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体系。
“人们也可以不要艺术”,但人们无法放弃审美,因为人们无法放弃所有感官与感性思维体验。文化产业吞噬艺术产品,本质上是资本攫取利益的手段无孔不入,因此产生出大量“代用品”用来“填补空虚的时间,结果产生出更大的空虚”。即便如此“放弃艺术”也绝不是“对文化表示尊重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所谓“非暴力”艺术唯一可做出的聊以自我安慰的可怜抗议吧。
.
.
.
人类的主观认知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并得到客观事实的验证,这是对人类认知的真理性要求,由认知的本质所决定。除了少数美学和艺术研究的认知以外,人们面对艺术作品更多是审美的感知欣赏,这与要求客观性和真理性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审美感知不排斥主观性的体验,甚至缺少了感官、情绪、精神等主观感性活动的参与,审美体验就无从发生。
“假如你对艺术作品采取静观的态度,你就不会为这种热情所动”。这就如同是囫囵吞枣,哪里还能体会到枣子的滋味。对艺术作品没有了主观的热情,这样去欣赏艺术与解剖动物尸体、“检测脉搏跳动次数”还有什么区别。接受者的体验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作品或作者的感性体验,但并不能以此彻底否定主观体验的存在与重要性。
审美的复杂丰富性,决定了简单化的理性认知和判断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比如“不屈从于宣传的艺术作品”并不意味着就“不得不放弃运用迎合大多数公众口味的交流手段”,公众口味也并不意味着“笨拙或市侩”,简而言之,这些判断标准与标签本身就不是对审美或艺术的准确认知,是在强加其它社会的、文化的标准,对审美和艺术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不值一提的东西。
.
.
.
所谓的“震撼”无疑不是理性认知的判断结论,而是一种感性的情绪体验,“是对惧怕被压倒淹没的一种反应。”震撼本身或许除了让”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并“无愉悦可言”,犹如战争的胜负、股市的涨跌与主观感性无关,然而事实上人类的情绪悲喜却不得不被其牵动。人是感性的复杂存在,理性虽然极为重要,但并不能排斥掉感性的存在。
本质上理性是以感性为基础的。“在不运用推理性判断的情况下,艺术作品看来也会表明自己的内容”,不运用感性的观察、比较、模仿、想象的情况下,理性认知却将难以为继。“照本宣科的情感报告”“难以吸引听众”,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是对艺术家创作过程或素材的“重演复现”,而是欣赏者主观认知情感,与作品这一客观存在物所蕴含的认知情感之间的融合互动共鸣。
主观情感与思想思维不是什么飘忽不定的神秘东西,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的实践。真理具有不言而喻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当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个真理的代表时,它才可能成为有影响的艺术作品,它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这个作品而在于它所代表的必胜的真理,所以贝多芬对他的作品充满了信心。人们需要文化艺术的意思是人们每时每刻都要生存在有文化艺术的社会中,人们本身就是文化艺术的存在基础,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
.
.
.
.
《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 其九• 铁笛亭》
宋 • 杨万里
.
谁将点漆金,铸作孤竹笛。
林外吹一声,震落千峰石。
.
.
.
更多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