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评传》出版:展现了著名漫画家、杂文家人生经历和漫画、文学的创作成果
更新时间:2025-03-11 18:35 浏览量:7
《方成评传》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艺术评论家张瑞田,以漫画家从南到北的生活经历为经,以他的漫画、杂文创作为纬,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第一代漫画家和杂文家独特的人生道路,卓异的艺术才华,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发。
方成(1918—2018),生于北京,祖籍广东中山。当代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研究专家。方成本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化学工程师,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感受,促使他对现实有了新的思考,于是,他用漫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1946年,他在上海漫画界崭露头角,解放后,回到北京,在《人民日报》社任美术编辑,同时勤于创作,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风趣幽默的漫画和杂文。1957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杂文《过堂》,198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漫画《武大郎开店》,得到读者的喜爱,也成为当代漫画、杂文的代表作。方成的漫画、杂文印证了一个时代,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方成评传》,张瑞田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上海,梦开始的地方
方成到上海闯荡,用今天的话来讲,他就是“沪漂”,没有工作保障,没有资金支持,更没有社会资源加持,到上海,凭的是自信、青春、才华与梦想。其实,对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来讲,自信、青春,才华与梦想,比什么都重要。
他是广东中山人,他的基因就有“诗和远方”。
上海,就是方成的“诗和远方”。
上海开埠通商,经济发展迅猛,很快替代了广州外贸中心的城市地位,无论股票,黄金,外汇,金融市场的规模,雄踞亚洲第一。是远东第一大城市。
上海的报纸如雨后春笋,不断开枝散叶,呈现出勃勃生机。《申报》《时报》《舆论日报》《新闻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一批有政治背景和资金支持的大报,还有《晶报》《金刚报》《福尔摩斯》《罗宾汉》为代表的小报。大报、小报,都是报纸,追求不同,读者也不同。
为了争夺读者,报纸就会花样翻新,开设不同的专栏,设置作者之间的笔仗,发表连载小说,刊登讽刺性漫画,等等。漫画,成为读者喜爱的艺术作品,报刊功不可没,它们搭建的读者与漫画家交流的平台,为漫画作品的传布与流通,提供了最佳的良机。读者喜爱漫画,报刊就不惜支付较高的稿费组稿,客观上培养了一批漫画家。应该说,上海是中国漫画家的摇篮。
方成何以“沪漂”,于此就找到了答案。
从四川到上海,路途遥远,对方成而言,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他在“黄海社”工作期间有了一点积蓄,但,前途迷茫,也不敢乱花一分钱的。他只能寻找捷径,少花钱或不花钱,实现到达上海的计划。得知永利碱厂的拖船将去南京,他与好朋友萧志明一家人登上了这条拖船,慢慢腾腾地开始了人生一段重要的航行。一周之后,他们到达南京的一个小镇,“永利”公司的总部就在那里。萧志明要去永利碱厂的总部办事,他请方成与他住在总部办事处。萧志明是“永利”下属的翻砂厂厂长,当年还主持话剧团的工作,也是艺术青年,他理解方成,他们在一起聊天,对方成的选择很是钦佩。
方成在“永利”总部办事处住了几天,买到了去上海的船票,就与萧志明告别了。毕竟年轻,告别没有流泪,没有叹息,更没有痛苦,这是希望的告别,是追慕心中“诗与远东”的告别,方成胸有成竹。
经过几天的航行,轮船在上海黄浦江码头泊下,方成站在甲板上,眺望远处的上海,那栋亚洲最高的上海国际饭店进入他的眼帘。他看了很久,有了画画的冲动。只是画笔放在行李之中,拿不出来,只能望楼兴叹了。
范旭东打下的经济基础,给方成提供了方便,他到上海,依旧在范旭东旗下的办事处落脚。尽管范旭东已经去世,他创立的一系列实体还在正常运转。作为“黄海社”的老员工,落脚可以,但不能久留。这里也是人满为患,方成就在房间的角落里搭一个简易床睡下,第二天,再把简易床挪走。不久,方成就被大学同学带走了,住进一间集体宿舍里。不到一周的时间,方成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住在那里,也觉得不舒服。他加快了找工作速度,争取尽快从同学的集体宿舍里搬走。有病乱投医,他突然想起《西风》杂志,这本杂志是他在香港休学期间见到的,很喜欢。杂志所发表的漫画,他常临摹、学习。《西风》杂志对方成的影响很大。他有了拜访《西风》杂志主编黄嘉音的想法。
方成带着自己的漫画作品,敲开了《西风》杂志社的大门。
黄嘉音主编热情接待了他。两位在中国出版史和美术史颇具影响的人物,在1946年冬季的一天,坐在了一起。方成27岁,黄嘉音32岁,都是有梦想的年轻人。方成开宗明义,向黄嘉音表明了自己对《西风》杂志的喜爱,也坦诚表明了《西风》杂志所刊发的漫画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黄嘉音默默看着这位虔诚的读者,对方成的这番话很是感动。
尽管两个人都是年轻人,境遇大不相同。方成是“沪漂”,到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是为了开拓自己的生活。而黄嘉音已经是上海出版界的知名人士,他的《西风》杂志拥有了许许多多像方成这样的读者。他自己的翻译文章,小品文,还有漫画作品,也得到了《西风》读者的喜爱。黄嘉音学贯中西,1913年生于福建晋江县潘湖田洋,1933年到1937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主修历史,副修新闻学、心理学。于此就会懂得黄嘉音的兴趣与追求。
方成向黄嘉音介绍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说明了创作漫画的初衷和想法,然后,拿出自己的漫画作品请黄嘉音批评指正。黄嘉音多才多艺,他在编杂志,写文章,翻译之余,也画漫画,常见诸报端。有意思的是,他不署名,而是在署名处画一只小鸟,意喻“嘉音”。这一点颇为洋化。
黄嘉音对漫画有特殊的好感,他站起身,仔细阅读方成的漫画作品,他感兴趣的就拿到一边,他告诉方成,这些作品杂志社留用。他发现方成的漫画作品署名“利巴尔”,就问他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笔名。方成告诉黄嘉音,这个笔名与山东一句俗语有关,行家看门道,利巴看热闹,利巴尔就是小伙子,过去在店铺里打工的人都被称为利巴尔。听完方成的解释,黄嘉音觉得有趣,也笑了起来。不过,他还是建议方成,再发表漫画时最好换一个笔名,意思是“利巴尔”的标识度模糊,容易被理解成外国人的作品。方成认为黄嘉音的建议有道理。黄嘉音告诉方成,留下的漫画作品会在《前线日报》副刊发表,他也担任这家报纸副刊的主编,同时,也会向其它报刊推荐,并勉励方成多画漫画,因为时代需要漫画。
此后,方成的漫画开始有了“方成”的署名,从此固定下来,成为中国漫画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
与黄嘉音告别之际,黄嘉音送给他一张名片,他对方成说,这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名片,有时间去找他,看看他是怎么画漫画的。方成双手接过丁聪的名片,抬头看着黄嘉音,内心十分温暖。
黄嘉音与方成的关系,就是那个时代编辑与读者、作者的关系。黄嘉音受西方文化影响,尊重每一个人,他对初出茅庐的方成的礼遇,就是对这位艺术“沪漂”最大的鼓舞。黄嘉音的热情与周到,让方成感受到上海的大度与优雅。
此后,方成每天都去报摊买报纸,当然要买与黄嘉音有关系的报纸。不久,他就在《前线日报》《家》杂志上看到了自己的漫画作品,这些署名方成的漫画作品在报纸、杂志版面熠熠生辉,很是显眼,他一遍遍看着,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稿费接踵而至,这些不菲的稿费,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黄嘉音是方成的伯乐,后来方成才知道,黄嘉音也是他的伯乐华君武的伯乐。华君武对方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黄嘉音对华君武的成长起到了更大的作用。1999年,84岁的华君武说过:“黄嘉音就是推荐我看《西行漫记》并支持我去延安的人。”
看来黄嘉音对漫画家天生就有好感。
1951年,黄嘉音加入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1954年至1958年在上海出版社当编辑,还兼任《文汇报》副刊编辑。1956年,他向上海市委建议开设“心理治疗诊所”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精神病人,被打成右派,1958年9月被遣送宁夏改造,1961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