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依娲娜:让佤族文化“破圈” 为边疆振兴“绘色”
更新时间:2025-03-09 16:18 浏览量:9
在云南沧源的深山峡谷中,佤族木鼓的浑厚声响穿越千年,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礼赞。全国政协委员李依娲娜拿起一套精致的佤族服饰,认真地向大家讲解其制作过程,“佤族织锦技艺是我们的一项非遗,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佤族文化的守护者与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她的履职足迹串联起古老文明的传承密码与现代边疆的发展图景。
全国政协委员李依娲娜(前排右二)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展示佤族《团结歌》
“佤族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小众标本’,而是文明对话的钥匙。”李依娲娜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她以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为例,讲述佤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自然崇拜教会我们与山川共生;团结精神让我们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而木鼓、织锦和甩发舞,则是佤族人用艺术对话天地的语言。”
近年来,李依娲娜与团队不断挖掘佤族民俗文化和非遗资源,创作优秀艺术佳作。值得一提的是,佤族民歌《月亮升起来》通过重新创作,以全新形式登上了舞台,并荣获了音乐类2024年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此外,佤族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结合的多媒体大型敲击交响诗音乐会《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支持下成功展演,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通过这些创新形式,我们让佤族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李依娲娜说,“这不仅提升了沧源的知名度,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沧源县具有多样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依娲娜将这些资源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了“非遗+景区”的发展模式。在她看来,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县应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吃上“文化饭”。
“我们把佤族农耕习俗、木鼓舞、甩发舞、佤族织锦等73项非遗文化植入到旅游发展中,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佤族文化的魅力。”李依娲娜介绍道。以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为例,翁丁村村落自然古朴、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我们在对传统村落、民居等进行原生性保护的同时,将这里打造成佤族活态文化博物馆,让游客能身临其境的感受非遗文化。”她说。
这一模式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以前我们只能靠种地过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位村民笑着说。
李依娲娜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在积极向外界推介家乡,展示家乡文化。2025年两会,她带着家乡的“文化名片”赴京,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并呼吁更多的艺术家、文化学者关注佤族文化,让边疆故事走向世界。“边疆不再是遥远的边地,而是美丽中国的新窗口。”她坚定地说。
记者:陈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