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指尖上的艺术之竹刻

更新时间:2025-03-06 02:00  浏览量:9

以刃为笔,以竹为纸,或刻诗词,或雕书画,匠人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巧妙融合,赋予竹子新的生命,创造出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竹刻,又称竹雕,是以竹子为原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竹刻底蕴深厚、品类丰富,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瑰宝。

竹刻(图自图虫网)

千年雕刻

自古以来,竹子因其枝杆挺拔、四季常青,具有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质,故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得以广泛应用。

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记事。西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竹筒记载政事,大臣朝会手持的笏,皆由竹子制成,其上刻有纹饰。

此后,在竹材上刻纹饰成为普遍现象,其使用范围更广,形制也更为多样。

考古发现,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毛笔,其笔杆上刻有隶书,技艺精湛;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叹。

竹刻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至唐宋,竹子成为文人墨客抒发心迹的重要媒介与载体。文人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据《清秘藏》记载,宋高宗时有一雕刻精妙者,名为詹成,能于竹片上刻成宫室、山水、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细巧若缕。可见,当时竹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以来,竹刻艺术发展繁荣,名家辈出,涌现出诸多流派。其风格多变,或质拙浑朴,或繁绮多姿,雕刻技艺超越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2006年以后,嘉定竹刻、宝庆竹刻、常州竹刻等各地竹刻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艺流派

历经多代的发展与演变,现今我国竹刻技艺全面,有圆雕、透雕、留青雕等手法。

其中,圆雕以竹根为主要材料,多是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识,可制作大摆件或表现人物、动物、花果与树桩等;透雕以竹筒为主要材料,多为四面体雕刻,能在画面的空白处、层次之间作镂空、中空处理,立体感强、虚实分明,使竹器更显空灵。

留青雕为平面雕刻,是一种凸刻法,即将图文留于竹皮上,其余铲去为底,常用于笔筒、扇骨之上。竹刻者通过全留、多留、少留竹皮的方式,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竹刻工艺独特(图自图虫网)

当然,具体的竹刻作品依据不同产地和流派,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目前,我国竹刻艺术以嘉定竹刻和金陵竹刻最为突出,各具特色。

嘉定竹刻主要在上海嘉定流传,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开创,其子朱缨、孙朱稚征继承并发扬光大。

嘉定竹刻以深刻见长,融合书、画、诗、文、印等诸种艺术之长,作品具有书卷之气、金石品味。形制多符合文人口味,品种既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

金陵竹刻以浅刻、简雕风格著称于世,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可凸显出深远意境。其制作工艺独特,讲究技法运用,竹材选择严格,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过多作人工修饰,保留古朴淡雅之原色。

在竹刻者的一刀一划里,人们心中的奇思妙想便幻化为熠熠生辉的艺术品。如今,竹刻这一古老而现代、高雅而通俗的文化艺术,正焕发着崭新容颜。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