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齐白石是个善于含蓄处理的画家,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
更新时间:2025-06-12 11:20 浏览量:13
5-06-12 10:29
作者简介:朱屺瞻(1892年5月27日—1996年4月20日),男,汉族,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在艺术的道路上,朱屺瞻不仅以卓越的绘画技艺著称,更因结交众多贤友而受益匪浅。其中,他与齐白石的深厚情谊尤为引人注目。齐白石,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其印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朱屺瞻有幸与齐白石共事,并厚藏其印章,这不仅是对齐白石艺术的致敬,更是对两人深厚情谊的珍视。
齐白石为朱屺瞻刻的部分印章
齐白石为朱屺瞻题写的“梅花草堂”横额。
在中国的诗论中,有“比”、“兴”之说,亦有蕴借含蓄的美学追求。齐白石悟得此中奥妙,是位善用比喻,也善于含蓄处理的艺术家。当他为人画《发财图》,选定以算盘为形象契机时,那种在“仁具”中包含的“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的祸心,较之财神爷、衣帽、刀枪之类,是含蓄的,也是意味更加深长的。当他有感于官场的腐败,以不倒翁作为象征性的形象,通过谐音、谐趣生发出来的讽刺意味,这比直接描绘一个赃官的形象来得有趣,也来得深刻。以横行的螃蟹比喻横行无忌的侵略者;画寒鸟,而寓有“精神尚未寒”的信念,和《不倒翁》一样,是一种绝妙的漫画式的思维,是他的幽默,也是他在那个不能直接反抗的环境下,像维吾尔族的智星阿凡提那样表现出来的机敏。有时候,齐白石又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谜语式的作品,把我们带进一个玩味不尽的迷宫。盘子已经空空,犹有一只苍蝇,这幅画决不是单纯为了形式上的工简对比,但作者却不明说他的创作意图,只留下了“能喜此帧者他日不能无名”一句题识,让每一个欣赏者去接受这幅画的考试。这无题式的幽默实在是为我们留下了太多想象的余地。《钟馗搔背图》的题跋:“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就不一定是说的挠痒痒这件事本身,起码本人想到。
笔者在作《齐白石论》的时候,也难免就不在那皮毛之外。文学家樊樊山夸奖齐白石的诗“意中有意,味外有味”,我看他的画也有这种诗人的思维的妙趣。这位同时是诗人的艺术家,常常以耐人寻味的诗句和散文式的句子,生发出那画外的画,味外的味。描绘了夕阳疏柳、泊舟晒网之景的那幅山水画,画中无人,题画诗里有人--“网干渔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是渔民的生活写照,还是不涉外事洁身自好的齐白石的人生哲学?留给了欣赏者自己去判断。一幅《荷塘》水景,因为题写了“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这首诗,而改变了山水画的意趣,和少年齐白石相约的是怎样的一位佳人?画里没有,诗里没有点明,这好像并不重要,有意味的是,他已把观众和他一起带人了美好的追忆之中。末句,明明应是“隔年荷香听消息”,而他偏偏说“隔年消息听荷香”这使人想起他为友人所绘《紫藤》题写的“与君挂在高堂上,好听漫天紫雪香”,使人想起应老舍之请所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只画蝌蚪不直接表现蛙鸣的妙构,这奇情俊语都有一些中国诗歌的妙处,也有些艺术欣赏中的“通感”,总之是些画外的画,味外的味吧。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作诗文贵曲”,“贵得味外味”,张茂材先生说:“无笔墨处是灵魂”。齐白石的诗和画是深得这一艺术的妙理的。这些妙理,是不以形似为标准的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整个民族艺术的精华,在文人的艺术理论中有很好的总结,并且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的艺术思维。所以我说,齐白石无论是把草虫花木拟人化、情感化;把画诗化;把现实浪漫化;还是着意于画外、味外,都是艺术的思维,而且这艺术的思维是那么朴实,那么纯真,那么幽默,那么智慧。仿佛在他的大脑里,既有文人艺术的高妙,又有民间艺术的朴华,在他进行艺术构思时,文人的思维中多了些泥土的芳香,在民间艺术的思维中又多了些翰墨文思。他的神经大概是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化合后升华的一片智慧的海洋吧。
如果说,那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思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其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简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视觉形式相对而言则是其艺术的外在生命。内在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二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其艺术的总体风格。当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自谓告别了青藤、八大冷逸的一格,创造了“红花墨叶一派”的时候,意味着他抛弃了古人表达古人情怀的形式,找到了表现他自己情感的自己的形式。这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视觉革命,它适应了正在萌动着的现代人的审美节泰也适应了文人画在其历史性的转变中向大众靠拢的趋势。色彩表现力的强化,黑作为一种色彩和其他色彩的对照,海派艺术家已经有所突破,齐白石的新发现在于,他又在海派的基础上大胆地引进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使色调更加纯化。(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