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艺术品收藏投资大局已定:这些年,你错过了怎样的时代机遇?
更新时间:2025-06-14 12:05 浏览量:12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金融证券年均投资回报率约 15%,房地产达 21%,而收藏艺术品的年均回报率竟高达 26%—— 相较之下,这行的风险系数反而更低。对藏家而言,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看走眼:收了赝品、买了假货。眼下古书画与明清瓷器行情看涨,各大拍卖行频传天量成交额,可这些名家重器早已成了高端市场的专属品。
“世人总急着追逐飞涨的行情,却不知盛极必衰的道理。就像盛开的花,离凋零不远了。真正的藏家,要能找到含苞的花骨朵。” 马未都这番话,点醒了多少跟风入市的投机者。
收藏圈从不缺传奇:有人凭精准眼光让藏品增值数十倍。可对普通藏家来说,如今想在地摊 “捡漏” 一件明清官窑或名家字画,早已是奢望。马未都曾回忆早年玉渊潭的地摊:“当时开价 12 元、16 元都算贵,若把那些东西全买下,如今没一件会贬值……”
几十年前,中国艺术品投资尚在蛰伏期;如今,吴昌硕、齐白石的画作,明清官窑瓷器,哪个不是 “天价” 标签?就连徐悲鸿、陈逸飞的作品,也已拍出八位数。当人们蜂拥而入当代艺术市场时,张晓刚等艺术家的作品正成为拍卖场的新宠 —— 这朵 “花”,似乎已到了盛放之时。
美国甘孜夫妇的故事,道尽收藏投资的核心逻辑:1941 年,他们用 7000 美元买下毕加索的《梦》,后在经纪人引导下转向波普艺术,最终以 250 万美元购入的藏品,拍出 2.06 亿美元。正如经纪人所言:“有个性的艺术家,才是好艺术家。”
在马未都看来,中国收藏的下一个风口或许是摄影。“摄影的本质是客观记录 —— 若有千年前的照片,其价值远比绘画更珍贵。摄影术才发展百余年,几百年后回望,影像收藏必成重器:既因它忠实地刻下时代印记,也因能流传的精品稀缺。”
摄影作品的收藏逻辑在于 “限量”:艺术家通过控制版数、亲笔签名或公证,确保作品价值。目前国内老照片收藏已具规模,2002 年嘉德曾以 4.4 万元拍出 136 张民国青藏高原摄影;而张洹、洪磊等当代摄影师的观念作品,在国际拍卖行已拍出数十万港币,画廊报价 4000 至 1 万美元,与国际市场相比,升值空间显著。
太多人抱着 “短炒” 心态入市,想靠艺术品快速变现,最终却多栽在赝品上。中国艺术品鉴定至今仍依赖口传心授与经验积淀,藏品流动性差,若只图投机,很容易被市场教训。
古人言:“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为收藏家。” 现代人虽难达此境界,但若抛开对器物的研究与热爱,只盯着升值,便失了收藏的本意。数据显示,中国瓷器等艺术品年均回报率约 13%,复利效应下,几十年后常现惊人涨幅。业内经验表明,8 到 10 年的持有周期最为合理。
说到底,艺术品投资是场长线修行。当你真正懂得欣赏一件器物的美学与历史,才算踏入收藏的门径 —— 而这,恰恰是许多急功近利的藏家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