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要的和田玉垃圾料,他转手后卖了48万,这人太牛了!
更新时间:2025-03-12 09:05 浏览量:10
前两天听一位玉雕师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他接手了一块朋友看不上的料子,雕完后连工带料卖了48万。
原来这块料子是从一位阿达西手上收来,块度不算小,有1000克左右,美中不足的是料子瑕疵太多了,不仅有石皮,还有脏皮和黑点,朋友当时一冲动就买下来了,但事后越看越后悔,自责当初怎么买了个垃圾料。
一次机缘巧合,玉雕师看到了朋友手中这块料子,就说既然你觉得是垃圾料,那不如转手给我,我自己鼓捣一下看能不能出个什么东西。
其实他当时心里已经想好怎么雕了,果不其然,完工后很快就被一位买家看上了,出了48万买走了。
事后玉雕师非常感慨地说,现在的人啊,太追求完美了,一块料子的瑕疵稍微多了点就被看成垃圾料。哪里有那么多好料啊,再说如今的好料一般人已经买不起了。
当然,这里说的垃圾料可不是地摊上那些100元一堆近似鹅卵石的垃圾料,而是玉质还可以但瑕疵也比较突出的做料。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谈瑕色变,认为黑点、脏糖、棉、石皮、僵等瑕疵,往往是拉低籽料价值的罪魁祸首,所以瑕疵多的料子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垃圾料”,被忽视甚至遗弃。
但正是这些“垃圾料”,让玉雕艺术显得难能可贵。
石皮可以很有韵味。
很多人看到籽料上的石皮时,第一反应就是把它们剥离掉,认为石皮是瑕疵,只有剥离掉才好看。
其实石皮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收获非常惊艳的效果。
像下面这些:
石皮经过玉雕师 一番巧雕,完美地和玉肉融为一体,不仅没有成为干净玉肉的累赘,反倒把整件作品衬托得更有韵味。
脏糖效果也很惊艳。
有人说玉肉上有脏糖时,料子的价值立马贬值一半,所以一定要把这些瑕疵挖掉。
但如今有很多玉雕师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像下面这些作品:
很多时候,即便是脏和糖,只要运用得当,一样会给人一种惊艳的视觉冲击力。就拿这些玉雕作品,如果把这些脏皮和糖全部挖脏去绺去除干净,那么雕出来的作品还会让人印象深刻么?想必眼前一亮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吧。
棉好不好,要看你怎么用。
不少人痛恨棉,认为料子有棉,说明玉质不好,并且棉这种瑕疵很难利用,也难以挖掉,真是让人头疼。
果真如此么?看看下面这个作品:
一番巧雕,棉烘托出来的意境感、氛围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溢满作品?此时你还觉得棉是瑕疵,很难看么?
谁说黑点多的料子就只能扔掉?
实话实说,黑点是瑕疵,黑点很难看,没人喜欢黑点。
但是,黑点又是和田玉的常见瑕疵,并且不可避免,大部分的料子都有黑点,甚至是大面积的黑点。
黑点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散落状的小黑点,也有成团成簇的,甚至还有大片的黑点。
像下面这些:
把黑点进行巧雕,虽然无法让料子变得完美,但至少拯救了本该扔掉的“垃圾料”。
其实,垃圾料也是有优势的,首先是保真。没有人会花费大功夫去造假一个不好卖的垃圾料。
其次,垃圾料很有性价比,因为有瑕疵,价格不会要的很贵,要价也没那么硬。
最后,最重要的一种优势是它更容易出彩,只要别具匠心,作品更容易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每一种瑕疵,都有它的归宿。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消费者开始追捧这种 "缺陷美学",认为每件作品都在诉说独特的地质故事。玉雕艺术的变革也该从化瑕为瑜这一立足点重新开始。
所以,是时候改变对瑕疵的看法了。
换个角度来看,黑点或许会成为一只灵动的眼睛一条裂纹可以被雕琢成山间小径,杂质则化作古树顽石,色泽不均则巧妙设计成云雾缭绕或水流潺潺,褐色的僵斑可以雕成古亭的砖瓦……
真正的完美不在于消灭所有缺陷,而在于让每个"不完美"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位置。这就是瑕疵料的价值,也是我们对美的探索和接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