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梁荣春先生书法,试探行草发展方向
更新时间:2025-03-12 09:02 浏览量:9
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行草书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光芒,它是书法家情感与技艺的直接抒发,是传统与创新交织的艺术表达。近期,我有幸亲睹梁荣春先生创作行草作品,那一场景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行草艺术真谛的大门,让我对行草书的发展方向有了诸多深刻的思考。
梁荣春先生1952年生于江苏无锡,作为全国公安部文化联合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在书法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四十余载,无论寒暑,先生临池不辍。他扎根传统,潜心研习二王一脉,对苏轼、米芾、王铎等大家的作品体察入微,同时兼收北碑、六朝墓志之长,形成了浑厚华滋、沉着痛快的个人书风 。
近期,有幸亲睹梁荣春先生挥毫创作六尺幅行草刘禹锡《陋室铭》、李白《清平调其一》和四尺幅联《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深》,实在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洗礼。
行草刘禹锡《陋室铭》
行草李白《清平调其一》
创作时,梁先生气定神闲,目光专注于纸面,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与手中的毛笔。只见他提笔蘸墨,略作思忖,随即笔锋落纸,如蛟龙入海,灵动而有力。起笔时,或藏或露,皆有法度,藏锋处含蓄蕴藉,似深山古寺,隐隐透出神秘的力量;露锋处则果敢利落,如清晨利剑破雾,尽显锋芒。行笔过程中,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变化多端,时而如行云流水,轻盈流畅,让人联想到山间潺潺的溪流;时而似苍松扎根,沉稳有力,彰显出坚韧不拔的气势。转折处,提笔暗转,笔锋灵活多变,毫无凝滞之感,犹如舞者在舞台上轻盈地转身,优雅而流畅。收笔时,或戛然而止,干净利落,给人以意犹未尽的遐想;或缓缓提笔,留下丝丝飞白,宛如空中飘动的丝带,空灵而飘逸。
梁荣春先生(右一)创作中,横云书画院毛聚明副院长(左一)
从梁先生的创作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对笔法、墨法和章法的精妙运用,这些也为行草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启示。笔法上,回归传统是根基。行草书虽追求自由奔放的表达,但绝不能脱离传统笔法的规范。只有深入研习古人笔法,才能在书写时做到游刃有余,使线条富有质感和生命力。墨法上,注重变化是关键。通过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可以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梁先生在创作中,时而浓墨重彩,表现出雄浑厚重的气势;时而淡墨轻染,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时而又以枯笔飞白,增添了几分古朴苍劲的韵味。章法上,和谐统一是追求。行草书的章法既要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又要突出整体的和谐统一。在梁先生的作品中,字的大小、疏密、欹正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每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共同奏响和谐的旋律。
在当代书法发展的浪潮中,行草书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为行草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也给行草书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困惑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从像梁荣春先生这样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书法家身上汲取营养,明确行草书的发展方向。行草书应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创作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只有这样,行草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奔腾向前,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