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对谈揭示当代艺术新动向

更新时间:2025-07-07 00:49  浏览量:1

活动现场

7月3日下午,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教学楼0120报告厅内,一场关于“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策展对谈引发学界热烈讨论。本次对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主持,邀请到总策展人冯博一、策展人刘钢与吴蔚,围绕展览主题“嗨,你干什么来了?”展开深度对话,揭示当代艺术展览在全球化与地域性交织背景下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困境。

主题解构:日常话语中的哲学追问

“嗨,你干什么来了?”这一看似随意的日常问候,被策展团队转化为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展览主题。总策展人冯博一解释,该主题源于对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外人”的启发,试图以双关语的形式回应全球格局变迁。在友好语境中,它是亲和的询问;在疏离语境中,它又暗含拒绝与警惕,这种双重性恰是当代社会人际关系与文化冲突的缩影。

冯博一特别对比了上届澳门双年展“命运统计学”的抽象主题,强调本届展览规避晦涩学术化表述,转而以日常语言引发多元解读。“这个设问句关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命题,同时映射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特殊身份。”他指出,展览邀请13个国家46位艺术家的80件作品,通过新旧作品混搭与委托创作结合的方式,构建对主题的多维回应。

策展人刘钢进一步从空间哲学角度解读主题,“当我们说‘你到这个教室干什么来了’,实际上预设了对话的空间场域。”这种空间隐喻在展览中转化为20个嵌套式空间叙事,从入口的“海关”意向到厕所的艺术装置,形成穿越澳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隧道”。

活动现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致辞

空间实验:打破白盒子的叙事重构

区别于传统双年展的单元式划分,本届澳门双年展在空间设计上进行大胆突破。冯博一介绍,展览将澳门艺术博物馆1-3层2000多平米空间重构为20个“空间插件”,包括迷宫、赌场、广场等日常场景,形成“在美术馆中再造城市”的叙事结构。“我们抛弃了‘白盒子’的常规展陈,甚至将厕所、走廊等非展览空间转化为艺术场域。”

刘钢以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作案例说明空间叙事的构建过程。“策展人通常缺乏空间概念,需要通过建筑师将文字转化为空间语言。”他以宋冬的《海关》装置为例,该作品在入口处模拟边检场景,观众需“通关”才能进入展厅,既呼应主题又隐喻身份认同问题。广东艺术家薛峰的《二个澳门》则将城市地标转化为赌桌装置,以筹码隐喻澳门的双重身份——历史记忆与现实地标。

最具争议性的空间实验是邀请香港艺术家林岚在厕所创作装置。冯博一坦言“强策展”的必要性:“艺术家最初有顾虑,但策展人需要坚持概念的完整性。”该作品通过紫光灯与日常空间的错位,探讨私密与公共的边界,成为展览中最具先锋性的环节。

公共艺术:从纪念碑到社区共生

在公共艺术板块,策展团队提出“亲密性”原则,试图打破传统公共艺术的“纪念碑化”倾向。吴蔚介绍,公共艺术主题“来来,往往”源于对澳门作为交通枢纽的地缘特性的思考,8组作品分布于岗顶剧院、新美安社区等不同空间,形成“从美术馆到城市”的展陈网络。

英国透纳奖得主Assemble团队的项目聚焦澳门的“被喂养”属性——这座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完全依赖外部农业供给。他们与百年杂货铺合作,通过装置艺术揭示城市生存的隐秘脉络。而何志森的“新美安社区创新互助计划”则深入边缘社区,从4月起便入驻该区域,通过工作坊培育本地居民成为“艺术家”,甚至协助成立业委会。“当居民开始主动缴纳电费时,艺术就真正介入了社区治理。”吴蔚强调,这种过程性创作正是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核心。

安·汉密尔顿的《借来之手》项目则在岗顶剧院重构东西方贸易史。她邀请成都摄影师张晓扫描传统玩偶,结合澳门本地音乐家创作,以“外销瓷”的误读现象隐喻文化传播中的权力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在地性,而是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对话。”刘钢评价道。

座谈现场

多元博弈:策展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对谈中,策展团队坦诚分享了项目推进中的多重挑战。冯博一透露,主办方要求“三分之一国外著名艺术家、三分之一国内著名艺术家、三分之一年轻艺术家”的配额制,导致国际艺术家筛选受限。“我们只能依靠人脉资源,通过邮件沟通,无法实地考察工作室,这影响了作品与主题的契合度。”

在地性与全球化的张力同样显著。胡斌提出“大湾区联动”的期待,冯博一则直言“文化认同的困境”:“澳门虽属大湾区,但在当代艺术领域与内地的联动仍显薄弱。我们更关注澳门作为‘全球南方’节点的独特性,而非强行纳入区域框架。”

座谈现场,左起胡斌、冯博一、刘钢、吴蔚

策展反思:双年展的实验性与社会责任

面对“拼凑型展览”的质疑,冯博一强调策展人的主体性:“艺术家是食材,策展人是厨师,强策展不是操控,而是通过主题构建思想脉络。”他以宋冬作品为例,该项目将“嗨,你干什么来了?”翻译成24种语言实时滚动,观众可输入“赌博来了”“旅游来了”等答案,形成互动式哲学探讨。

刘钢则反思展览的时效性问题:“泰国三年展要求艺术家就地取材、不用电力,这种极端的在地性给我们启发。澳门双年展虽受限于条件,但在空间叙事与公共参与上已突破常规。”他透露,展览特别设置“行为表演”单元,如巴特·赫思的蜡衣制作,强调过程的即时性体验。

吴蔚则关注展览的社会效应:“何志森项目中,居民冯娇雄从社区积极分子转变为参展艺术家,这种身份转化本身就是艺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她认为,公共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物理存在,而在于激发社区的自我组织能力。

对谈最后,冯博一以伍尔芙的《幕间》作结:“尽管现实充满困惑,但艺术仍需保持提问的勇气。”这场持续三小时的对话,不仅揭示了一届双年展的诞生历程,更折射出当代策展人在体制约束与创新追求间的艰难平衡。7月18日正式开幕的展览,或许将成为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样本——在“嗨,你干什么来了?”的追问中,每个观众都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