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会议上的华科大倡议!
更新时间:2025-07-07 03:49 浏览量:2
6月26日
时值联合国宪章发表80周年
“可持续发展的艺术:
通过文化合作推进
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际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我校设计学院院长
蔡新元教授受邀参会
并作为专题会议
特邀嘉宾发表演讲
一起来看
会上,蔡新元作为“教育与艺术的未来格局:全球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专题会议的特邀嘉宾发表了演讲,围绕“共创未来——在全球化与智能时代重塑艺术教育与协作的可能”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蔡新元以“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协作与发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转型路径,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在推动艺术创作与教学模式变革中的核心作用,聚焦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融合多元文化与技术革命,共同构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艺术生态系统
一起来看蔡新元教授
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中的
精彩观点——
一、人工智能重塑艺术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正从工具走向“共创主体”,这深刻改变了艺术的生成方式和认知逻辑。其一,AI正去中心化艺术创作的权力结构,使创作不再局限于个体天赋,而是形成“人—机—社群”的协同机制,更加民主与多元。其二,AI艺术融合了科技、伦理、文化等多维视角,推动艺术教育向跨学科整合转型。其三,AI生成背后的文化偏见与价值预设,也对创作伦理提出新挑战,需要艺术教育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全球视野下的艺术教育跃迁 在全球化与智能化并行发展的时代,艺术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技能传授”走向“能力激活”。未来艺术人才需要具备三项核心能力:一是感知力,在信息过载与算法主导的社会中保持对真实的敏锐洞察;二是协作力,能在跨文化、多专业团队中完成复杂的集体创作;三是想象力,不仅适应未来,更有能力共同构建一个值得抵达的未来世界。AI不应被视为威胁,而应成为推动这些能力生成的“共谋者”。 三、构建全球共创的艺术教育网络 艺术教育的未来应突破国别、体制与资源的壁垒,走向“跨文化的创意网络”构建。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设想构建三类关键平台:其一,全球高校共用的AI艺术实验平台,让学生跨地域协同创作;其二,多语种、多文化的AI艺术数据资源库,增强AI系统对非西方文化语境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其三,艺术家、程序员与研究者组成的国际共创机制,重塑“创作与研究”“艺术与工程”的边界。这种网络式协作,将推动全球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与系统性进一步提升。结语:将“未来”变为正在发生的实践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责任,是把“未来”从空泛愿景变为正在发生的实践行动。这要求我们回应三个关键问题:如何培养具备技术理解力、审美判断力与文化批判力的新型创作者?如何通过协作机制,构建一个共享工具与价值的全球艺术共同体?又如何通过艺术实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政治语言,更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
本次会议强调,数智时代的艺术不仅是审美表达的媒介,更是跨越语言与社会边界、连接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桥梁。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全球议题下,会议通过主题演讲、跨界对话、青年特别环节、数字艺术展演等丰富形式,展现艺术在推动和平、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并重申全球文化团结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会议由联合国训练研究院纽约办事处、国际艺术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全球芭蕾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的全球政策制定者、学者、艺术家与文化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文化合作与艺术赋能展开高水平交流与合作。联合国电视台通过互联网络向全球同步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