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滑稽表演艺术家李九松,共探《三毛学生意》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07 05:24 浏览量:3
2025年7月2日,由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和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联合主办的李九松同志纪念座谈会暨经典滑稽戏《三毛学生意》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举行。众多文艺界专家、艺术家、演员以及李九松同志家属等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滑稽表演艺术家,深入探讨经典滑稽戏《三毛学生意》的传承与创新。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说,“怀念李九松,要学习他不忘初心、奉献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在剧团深耕细作,要学习他守正创新,不断尝试新的传播方式,要学习他心怀人民,在创作和演出中注入真情真心,用心用力。”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表示,李九松先生是传播笑声的舞台耕耘者,凭借细腻表演塑造诸多经典小人物,作品蕴含生活哲理;亦是德艺双馨的榜样,热心培育后辈、坚守曲艺,守护了上海文化基因,他的艺术将化作城市情感象征,故而纪念他需推动滑稽戏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潘前卫在致辞中深情缅怀李九松老师在海派滑稽戏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并介绍了滑稽戏《三毛学生意》的经典价值,阐述此次复排肩负双重使命,最后希望专家助力打磨剧目,推动海派滑稽戏传承发展。
纪念座谈会
纪念座谈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先点明了滑稽戏以方言传承江南文化的特质,继而强调李九松先生戏德高尚,风格从容,为人温和善良;最后表示,李九松虽已离世,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持续流传,后辈应守护传承这份珍贵遗产。
著名滑稽演员姚祺儿表示:“李九松不仅艺术造诣高、家喻户晓,且毫无架子,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著名滑稽演员毛猛达回忆:“李九松老师对小一辈非常支持,且对滑稽艺术非常热爱,在表演中、在塑造人物上很下功夫,令人笑中带泪。”
著名滑稽演员陈国庆说: “李九松老师晚年身体非常不好,但是他对艺术相当负责,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著名滑稽演员龚仁龙表示:“我是李九松老师的学生,比较崇拜他的为人。他有许多噱头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说:“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能够在不抢戏当中很有戏,将角色加以变化,从而自成一家。”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董其峰作为李九松老师爱徒代表家属致辞,并说道:“他是严师,也可以说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好友,在艺术上严格,在生活中慈爱,在日常中大方。”
座谈会主持人、滑稽演员曹雄总结道,我们今年缅怀纪念李九松老师,是要学习他的艺术,他的品格,要传承他的精神财富。
作品研讨会
经典滑稽戏《三毛学生意》研讨会上,剧组主创、文艺界专家等发言,为经典滑稽戏《三毛学生意》的复排工作提供宝贵意见。
本剧导演舒悦指出剧中告地状、剃头店、瞎子店三块经典戏,复排时因观众需求变化面临创新难题,他表示会传承经典,愿担责改进,力求该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他还分享了参加导演班的感悟,强调滑稽戏不能自娱自乐,呼吁保护沪剧和滑稽戏。
上海沪剧院一级作曲汝金山表示: “从音乐角度看,《三毛学生意》创作摒弃了音乐仅用于幕前幕后的传统,以一首歌作为全剧情感基调。”
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认为,复排需在保留经典基础上适度创新,避免陈旧,同时肯定了剧团以全明星阵容推戏、展现实力的策略,期待本剧继续提升、走向全国。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委会主任谭曙表示:“《三毛学生意》现场气氛热烈、节奏明快、有当代气息,达到了让观众5 - 10分钟就有反应的初衷,实现了‘人保戏’与‘戏保人’的相得益彰。”
SMG都市乐聆党总支书记秦武平表示,作为观众的角度很肯定这部戏。滑稽戏发展要博采众长,越是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在海内外,越有民族性,更加有生命力。
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周晓薇说:“复排版有一些改动,使得这部作品更具有时代气息,这会让这部经典的剧目在当下再次传播,它的走向和总体基调更有光明感和希望感,比较适应当下的环境。三毛由三位演员来表演,也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承。”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戏剧工作室副主任杜竹敏认为,复排找到了当时戏中的时代背景和当下人所处的环境的一种感情的共通点,并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个点。
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戴平表示:“这个戏有这么长久的生命力,就说明观众喜欢它,滑稽戏的生命力在于触及时弊,它的艺术魅力在于让人大笑,通俗性、娱乐性,这次的演出都体现出来了。”
会议最后,吴新伯借用陈东两句话,“方言水土不流失,滑稽戏中守天地”对研讨会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