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中国簸箕有多火?在国外卖2000块还被抢,老外:高级“竹编艺术品”

更新时间:2025-07-07 16:42  浏览量:3

文| 古宝探长

编辑| 古宝探长

“中国家庭人手一个的簸箕在国外竟然被炒到了天价?”

近年来,不少中国日用品被带到国外,使原本不起眼的物件因"异域风情"大受欢迎,价格水涨船高。

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竹编簸箕,被带到美国后更是一箕难求,原价十几元人民币的簸箕,在美国竟然卖到了2000美元,被称作"竹编艺术品",备受当地人热捧。

这让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之前的我们对它是爱搭不理,到了国外竟然变成“高攀不起”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簸箕,一个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如今却成为了美国人争相购买的奢侈品。

在美国人眼里,簸箕是来自遥远东方的珍贵工艺品,它们由中国的匠人手工编制,用极其复杂的古法制成,富有中国特色。

一位美国女士花费500美元从网店买到了一个簸箕,她高兴地邀请朋友来家里开派对,只为展示这件新派的家居装饰品。客人们边喝着香槟,边围坐在簸箕前赞叹它的美貌、精致的图案和独特的香气。

这一幕让很多中国网友表示不理解,并且还有一些人说道:我家里的老人闲着没事就编这东西玩,这么说的话,如果把我家里的簸箕都出口到美国,从此岂不是开启了发家致富之路?

在我国农村地区,簸箕是极为普通的用品,村民会用它来筛米、晾晒农产品等,簸箕的制作也没有太多讲究,农户可以自己编织,编法并不复杂。

但在一些技艺较好的老师傅手中,簸箕也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他们用心编制,使簸箕既实用又美观。这些手艺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许多老一辈人还保留着这些技能,为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还将竹编技艺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当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簸箕送到美国后,商家便着手包装推广,他们称簸箕为高级工艺品,用极高的价格吸引顾客,结果簸箕果真火了,供不应求,美国人甚至在网上抱怨:买不到!中国商家因此大量出口簸箕赴美,而美国人的簸箕热潮仍在持续。

簸箕的苦难求购反而激起了美国人的购买欲望,一时之间,大大小小的簸箕全部售空,美国人纷纷涌向唐人街也无法买到心仪的簸箕,这一切似乎预示着,简单的农家竹编物即将在美国迎来它奇妙的第二春。

这其中,最令人觉得意外的,就是簸箕的价格,在中国,一个普普通通的簸箕可能只需要几块钱,用几年都不会坏。

但同样的簸箕到了美国,价格却飙升到了数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这简直是平地一声雷,让许多中国人大跌眼镜,更令人不解的是,高昂的价格丝毫没有减弱美国人的购买热情,反而在他们认为,这东西就应该值这么贵的价钱!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美国商家的精心包装所致,他们将簸箕包装成了极具东方神秘气息的奢侈品和收藏品,大肆宣传它的稀有及非凡工艺。

在巧妙的营销下,簸箕成功撼动了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成为他们衡量品位和地位的方式之一,一时之间,不少美国人都要在家里挂上一个簸箕,以彰显气质。

其实,在美国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切来自中国的产品都带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他们渴望打开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奥秘,簸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期待。

它独特的形状、图案和制作工艺,都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所以,尽管价格不菲,但美国人还是愿意为此买单。

这或许也可以表示,中国元素将持续风靡美国市场,而像簸箕这样富有传统气息的商品,仍会受到美国人的热烈追捧。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家中挂上簸箕时,这一中国老物件也将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美国文化。

老物新用的簸箕

簸箕,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户中的日常用品,它由竹子编织而成,有极强的韧性、可塑性,结实耐用且造价低廉,作为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簸箕制作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簸箕主要用于盛放、晾晒粮食,其编织结构留有缝隙,有利于空气流通,可以避免食物变质。相比瓷器或塑料容器,簸箕更适合这一用途。

“竹篮打水一场空”中的竹篮,也体现了竹制品吸水快干的特点。

在农村,经常能够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摆着一排排的簸箕,上面放着从田里摘下的红薯和辣椒,经过阳光的照射,食物很快就干了,而且味道香甜可口。

在当今社会,簸箕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人们发现其独特的造型美感,将其打造成精美的工艺品,簸箕上的交错竹纹与中国画意山水结合,别出心裁。

有的艺术家在簸箕上描绘民间故事,呈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的则利用簸箕的立体结构,制作出造型新颖的灯饰。

可以说,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簸箕焕发出无限可能,甚至一位老艺人在簸箕上画出了精美的金鱼戏莲图,栩栩如生,极富东方意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我国乡土物品,在国外竟成为奢侈藏品。簸箕简朴的制作工艺,深深吸引外国人的目光,他们将其视为稀有而高级的定制艺术品。

一位中国竹编技艺大师在网上分享作品的视频,立刻在海外掀起热潮。我们要重新审视身边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发掘其中的美感和价值,一位美国人曾花重金定制了一只巨大的簸箕,运到美国后放在客厅里当做艺术品陈设。

中国有许多平常百姓使用的日常用品,在走出国门后竟然成为了国外消费者眼中的“奢侈品”。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簸箕。这种中国农村使用的晾晒工具,在国外被当成了高端装饰品,价格高达数万元。除了簸箕,还有哪些中国“平民奢侈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

塑料凉鞋是中国小孩子的必备夏装,廉价耐用,深受家长欢迎。没想到几年前,一些国际奢侈品牌将其翻新打造,在T台上大秀,价格竟达到3000-4000元,一时引发轰动。

网友戏称,原来母亲买这鞋就是在培养“白富美”。类似的还有中国农村常见的斗笠草帽,同样被奢侈品牌标上8000元天价,让农民们大跌眼镜,这些平常百姓穿着的衣服和鞋子,原本只需几十块钱,但一旦被包装成“奢侈品”,价格就暴涨数十上百倍,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服饰鞋袜,一些更为朴实的生活用品也成为奢侈品的“香饽饽”。比如普通的钢丝球,本是几毛钱的洗碗工具,被奢侈品牌包装后售价腾空,老式暖水袋成了几千元的包包,还登上了秀场,本用于储水的陶瓷大缸,也被包装成数百美元的家居装饰。

甚至最让中国网友们理解不了的是,之前我们常用的编织袋走到秀场上就变成了一个时尚品,卖价也是大家无法接受的,可即便是这样还真的在国外兴起了一阵风波。

这些“土特产”一上全球市场,就成了人们竞相追捧的对象,平日里最嫌弃的东西,只要稍加包装就能变成奢侈品。

中国有句古话:越是平凡的东西,越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品味。一件普通的日用品,一个朴实的风俗习惯,都可能成就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企业如果能抓住这点,运用好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在文化输出上占尽先机,让中国制造彻底改头换面,赢得“Made in China”的品牌效应。

笔者认为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东西都在被慢慢的遗忘,可是偶然之间,却又能够被国外的一些国家发现,既然这样的话就表明,他一定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而这些东西在被发现了之后,国人也纷纷为之感到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匠人们,有了他们的智慧,才造就了那些东西的出现。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的“国货”会越来越好!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