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了!我问了圣马丁老师他的录取偏好
更新时间:2025-07-07 18:14 浏览量:3
杨天真曾在她的播客中邀请到《VOGUE》的编辑总监Rocco,他分享了刚上任时的故事——
彼时他初来乍到,在策划《VOGUE》全年最受瞩目的金九封面时,急需找到一个能与新时代对话的切口,而「松弛感」这一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行的关键词,成为了他的灵感。
在拍摄时,他大胆舍弃了传统时尚杂志对完美、精致的执念,而是邀请刘亦菲以一种更真实、不那么完美的状态入镜。
恰恰是这种处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对理想自我的投射,在被束缚的框架中依然保持自我,也允许情绪更真实的起伏。
《VOGUE》2024年9月刊
做了5年时尚传媒导师,再听这期博客便更加感同身受,身边很多人仍把时尚行业视作高不可攀、奢靡浮华的空中楼阁,但这只是时尚的一部分。
它更像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普罗大众的所有生活方式,它可以繁华,也可以朴素,只要你愿意,任何人都能从中窥见属于自己的一隅风景。
|本期分享导师|
Hoi
所样x汉艺 时尚传媒讲师
伦敦艺术大学 CSM 时尚传媒 MA
伦敦艺术大学 LCF 造型与产品 BA
品牌哈欠Yawn的创立人与设计师,造型师
曾就职于艺人造型工作室与独立设计师品牌
-教学成绩-
成功指导学生斩获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CSM、伦敦艺术大学LCF、伦敦艺术大学LCC、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offer
时尚圈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它连接的是视觉语言、消费趋势、大众心理、社会议题甚至技术演进等方方面面,这就意味着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能转战时尚圈。
疫情过后,我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因为主动转向时尚赛道的同学越来越多了,有摄影、导演、编导这种本就“半只脚”在圈内的同学,也不乏那些学金融、计算机等跨度非常大的。
我在和北影、中戏学影视的学生聊天时, 问ta们为什么转申时尚,给出的回答出奇一致:ta们已经厌倦长期拍摄那些体量庞大的影视作品了,学校教的东西非常重工,但留给同学们发挥创意的地方却很狭窄。
尤其是现在全球影视题材都遭到限制、平台审查力度也愈发严格,哪怕只是拍摄课堂作业,就已经开始习惯性地进行自我阉割了。
当表达变得艰难,人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出路,而时尚,就变成了一座相对自由的避风港。
我有非常多学生选择申请时尚专业,仅仅是想拍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流媒体时代给同学们的选择也更多了,时尚不再只存在于高级秀场与大片广告中,一支几分钟的vlog、一本本充满氛围的lookbook都成为传播时尚的渠道。
拍摄现场和模特
以伦艺为例,无论是LCF还是CSM,都倾向于看到带有人文关怀、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困境等议题,不必刻意追求猎奇或极端的小众议题,而是更希望同学们从熟悉的生活出发,以小见大。
kings cross 车站
所以同学们展示出的选题就尤为重要,它体现出你究竟够不够有个性?到底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看到了那些别人没看到的东西?
从我的教学生涯看来,90%的学生以为自己做的议题很小众,但其实早被做烂了,比如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学生交给我的选题,10个里有9个都差不多,所以我更建议同学们从以下五点确认选题:
一、选题雷区
在选题时首先要避开那些红线,比如人种、殖民、游行等敏感话题,它们往往牵扯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政治因素,无论是调研还立场的呈现,都需要极高的学术深度与跨文化敏感度,对于同学们来说,作品很容易流于表层的文化服务,甚至陷入复杂的意识形态讨论中,盖过了设计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
其次,我也不建议同学们做性别相关议题,虽说这类话题具备社会进步性,但它本质上来源于西方,我们作为东方人,很难在短期内构建出足够细腻且更具深度的角度,也就难以超越本土学生的表达。
二、中西方文化对比
这才是我们的优势。
像中西文化对比这类内容对其他国家的老师来说是新鲜且极具辨识度的,而且作为东方人,这类选题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挖掘出合适的角度,比如饮食礼仪、身体认知、家庭结构、语言歧义、社交方式等等,也更容易将其做深入。
三、从自身出发
最好的创作往往来自于真实的经历。比如我有个学生,本身有身材焦虑,又沉迷二次元文化,她将这两个身份出发,做了关于“节食焦虑”与“纸性恋游戏”的项目。
YAO同学 获 UAL 时尚传媒 MA UAL商业摄影 MA 金斯顿大学 时尚传媒 MA 金斯顿大学 摄影 MA offer
因为是亲身经历,她在创作过程中既有表达欲,也能深入挖掘,整个项目完成度很高,情感也很真实。有共鸣、有思考,这样的选题比模仿某种风格要有力得多。
四、反映一个群体的困境
如果你能提炼出一个新的群体困境,也可以选择做那些比较常见的议题。
比如另一位学生做的项目源于他的家庭经历:父母早年离异,ta的母亲把所有与父亲相关的照片都剪掉了。调研过后,ta发现全球的家庭都有这个现象,于是ta从这个角度出发,延展到对全世界家庭中“缺席父亲”现象的研究,最终搭建出一个兼具情感张力与文化分析的项目。
Y同学 获 皇家艺术学院 Digital Direction MA offer
五、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灵感未必来自宏大命题,反而藏在生活细节中。曾有一个学生注意到他家小区广场上,每到傍晚,都会有一群老年人搬出椅子,在广场上围坐聊天。他被这个场景打动,就围绕“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中的生存困境”展开了创作。
W同学 获 伦艺LCF fashion media MA 伦艺LCF fashion film MA 伦艺LCC art direction MA offer
这类选题通过细腻观察和结构化表达,反而更有力量。
接下来,我们说说内容。
此外,近两年各大院校也越来越强调技术的呈现,特别是AI与建模的使用,已成为作品集的必备内容。无论是用Midjourney辅助生成图像,还是借助Blender等工具进行空间建模、角色塑造,这类内容能直接体现你对新工具的掌握程度。
其次,作品集中必须要包含的内容还有:用户调研、逻辑结构、成果输出,以及个人标签。调研与逻辑是项目的骨架,成果是你的落点,但要让院校记住你的往往是你在作品集中留下的“标签”。
毕业展
什么是标签?
其实也就是作品视觉风格上的强识别度,选题是否新颖,表达时传递出的性格魅力。你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把自己清晰地展示出来,让人一眼记住你是谁、擅长什么、风格如何。
所以无论是用AI生成令人眼前一亮的片段,还是用建模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语言,都不只是“加一点炫技”,而是帮助你建立个人标签,传达「你是谁」。
一些生活碎片
最后想说说CSM,被誉为时尚界顶尖象牙塔的学院之一,并不只青睐那些“最会做图”或“技术最强”的申请者,我曾问过我在CSM的导师,他们选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在他看来,一个班级最理想的状态,是聚集一群风格截然不同、思维方式各异的创作者。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争高低,只求有别。这种多样性才是CSM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它之所以充满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fashion media的毕业展示
有趣的是,去年我带过的学生,刚好全是这样的人。他们的选题各走极端,审美取向也南辕北辙,有的擅长深挖文化议题,有的专注视觉叙事和风格塑造,还有的完全是靠个人气质和视角赢得评委青睐
每个人都不“标准”,但每个人都鲜明。作为老师,当你面对一群不一样的人,不是去教他们“怎么变得一样”,而是让他们找到更有个性的自己,这才是最有趣、最幸福的事。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