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样板戏即便艺术水准再高,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更新时间:2025-07-07 19:11 浏览量:2
1963年,一纸文件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现代戏创作热潮。各地剧团纷纷响应号召,积极筹备参加来年的全国汇演。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场历时37天的艺术盛会共上演37个剧目,演出218场,吸引观众近33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人们仍习惯称这些新创剧目为"现代戏",而非后来耳熟能详的"样板戏"。在题材选择上,各剧团尚有一定自由度,以致出现多部同名剧目竞相绽放的奇特景象。《红灯记》与《自有后来人》、两部《杜鹃山》同时亮相,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独特的文化景观。
汇演共分六轮进行。首轮登台的五部大戏中,有三部与旗手有着密切关联:上海演出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省演出团的《奇袭白虎团》以及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在全部37个剧目中,毛主席只观看了其中两部。7月17日晚,毛主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观看上海版的《智取威虎山》,而放弃了原定进中南海演出的《奇袭白虎团》。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提出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的修改意见。
六天后,毛主席又与彭真等人共同观看了《芦荡火种》。这次他没有当场表态,但几天后传达了重要指示:要突出武装斗争主题,强化军民关系描写,并建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这两部经过毛主席亲自点评的剧目迅速风靡全国,与之相伴的还有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广泛传唱。当时的媒体用"收获之大,出乎意外"来评价这次汇演的成果。
汇演结束后,这些备受瞩目的现代戏开始了全国巡演。1965年3月,《红灯记》在上海创造了连演40天、场场爆满的纪录。3月16日,《解放日报》刊登的评论文章中首次出现了"样板"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称谓。文章称赞《红灯记》是"京剧化的一个出色样板",这个原本普通的艺术术语从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含义。
追溯样板戏的源头,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大多有着自己的"前世今生"。《沙家浜》脱胎于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改编自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则源自淮剧《海港的早晨》。这种艺术形式的转换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更远的历史脉络可以延伸到延安时期,《白毛女》的创作与传播已经展现出革命文艺的雏形,为后来的样板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在样板戏正式定型前,中国的文艺舞台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双轨制。一方面,苏联电影《黑桃皇后》《复活》《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仍在影院热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罗马11点》《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及英国电影《古堡幽灵》等外国影片吸引着大量观众。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中广受欢迎。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戏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既要在形式上保持传统特色,又要在内容上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这种两难境地让许多戏曲工作者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文艺领域的矛盾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文艺为时代服务的指导思想下,一场自上而下的文艺改革正在酝酿。革命题材与现代形式的结合,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1958年,《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成功上演就是一个重要信号。这出反映解放军战士在上海南京路上站岗执勤的现代话剧,以其鲜明的革命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当时许多老革命家观看后激动不已,认为终于看到了符合他们审美期待的文艺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虽然已经开始向革命题材倾斜,但艺术表现形式仍然保持着相对的多样性。戏曲改革者们尝试将传统程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保留京剧唱腔和表演特色的基础上,加入符合当代审美的舞台设计。这种探索为后来的样板戏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埋下了艺术与政治如何平衡的永恒命题。
1963年春天的那个普通工作日显得格外重要。林默涵的办公室里,中国京剧院导演阿甲接过一叠剧本。那是从上海带来的沪剧《红灯记》剧本,建议改编成京剧。阿甲翻看着剧本,上面还留着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这个看似平常的艺术创作任务,却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样板戏的时代。沪剧《红灯记》改编自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前赴后继保护密电码的故事。谁也没想到,这个讲述革命传承的剧目,后来会成为革命文艺传承的象征。
而在最初的计划中,《杜鹃山》本应占有一席之地。这部反映秋收起义的剧目,讲述了一个女共产党员在湘赣边界领导农民武装斗争的故事。宁夏代表团在文艺汇演中演出的同名剧目,曾引起过不少关注。但最终它却无缘首批八个样板戏,其中缘由颇为微妙。
与《杜鹃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江颂》的平步青云。这部讲述农村抗旱救灾的芗剧,原本只是福建地方戏曲的一个普通剧目。但在"大写十三年"的号召下,它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剧中歌颂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这些剧目的兴衰沉浮,折射出特殊年代文艺创作的奇特生态。作家巴金直言:一个剧目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一时好恶,艺术标准让位于政治考量。样板戏的"选秀",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其剧目涵盖了工农兵三大群体,正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革命图景。而那些不符合这一图景的作品,即便艺术水准再高,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