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在崇州看乡村振兴③ | 春深廖家

更新时间:2025-07-07 19:29  浏览量:2

感受中国乡村振兴的崇州魅力

——《在崇州看乡村振兴》开栏语

栏目主持:杨虎

万水千山街(皆)士(是)情,“蜀中之蜀”绘华章。新时代以来,崇州,这片拥有4300年文明史、2300年建置史的热土又迈上了新的发展征程,尤其是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古老而年青的崇州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稻香携水岸共生,文化共山川灵秀,而每当黄昏来临,王勃、杜甫、陆游等文化名人的诗词意境则从小东街、正东街等街巷的市井烟火里袅袅生发……为充分展现中国乡村振兴的崇州魅力,崇州市融媒体中心特开辟《在崇州看乡村振兴》专栏,广邀国内文学名家感受古蜀州,抒写新崇州。

本期请欣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庞惊涛作品《春深廖家》。本文原载《四川政协报》。

春 深 廖 家

作者:庞惊涛

没有在一个春天里跌入并迷失于渊海一般的林盘的经历,是不足以言说川西坝子的精妙之处的。

就像我现在偶然跌入廖家的林盘深处一样:法国梧桐与水杉组合的迎宾列队,还没到遮荫蔽日的深茂,但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给人一种邂逅的新鲜感;屋舍俨然错杂在由黄转绿的油菜花田之间,和迟开的乌梅、负气的海棠与斗彩的桃花共同妆点它们的外在与内秀,生气遮盖了垂老的颓然,天然的粉黛果然是大公无私的,此刻任施予谁,立即可人三分。

春水也是多情的,流得一唱三叹,仿佛它自己也被春色缠住,不肯轻易挪步。看不见少女浣衣,但好在有童子戏水,让我想起围堰捉鱼的少年光景,仿佛就在昨天。纵身跃进春风里,总感觉前面有一只手在轻轻牵引,而身后呢,是一双手在推着你走:快些,再快些!

导航关掉,群山隐退,参照物不要了。春衫渐薄,我的羽翅就要从肋下新生出来,肉身轻盈,抵一百天世俗沉重,此刻,已然忘了廖家何家。

定神,问一声:我在何处。手机定位,白云路在侧,黑石河在侧,无根山很远,崇州似乎也很远,成都更远。但是,廖家的远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走近就不远,多走一些,直到走进了,最远也是最近;在我之侧的,算得小,距我很远的,足够大。对川西坝子而言,廖家算小的。但廖家的小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大是由无数个小组成的,没有小,哪里来的大呢;相比竹艺村、五星村的热烈,廖家是安静的。但安静有安静的好,热烈久了,才会觉得安静的好处。

我在这个暮春的午后,避开热烈的竹艺村,跌入安静的廖家,跌入安静的白云路,说的是偶然,其实也有强烈的必然。

我必须在这个春天走近廖家,这样的偶然跌入才有意义。

我顺着白云路,往廖家的热烈处走,往春天的纵深处走,偶然地,我又一次跌入了一个渊海。

这个渊海处在白云路的端口。庞大、精致、深沉、肃然,让廖家不像廖家,也让崇州不像崇州,更让成都不像成都,川西坝子不像川西坝子。

这个渊海,是一个占地20多亩的木艺博物馆,在白云路边,有一些“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

它不是一定要和竹艺村分庭抗礼,事实上,廖家木雕工艺的历史,比起竹艺村的历史来,实在也不遑多让。再从两个艺术的视觉呈现效果来看,眼前的木雕艺术,实在比竹艺要精致精彩得多:木雕人物栩栩如生,面部神情细腻入微,或颦或笑,眼眸中似藏着千般故事。春日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这些作品上,光影交织,赋予它们灵动的生命力,仿若下一刻,它们便会从历史的帷幕后翩然而至,开启一场古今对话。

移步换景。这个博物馆的渊海其实也是春天的渊海,每换一个场景,我就会看到不同的春色。从林盘和旷野里的热烈,转向安静。历史也有春天,因此,也可以说是历史的春色。

意外地,我在这渊海里还看到了古朴厚重的泥塑摆件。那是廖家木雕艺术的非遗传承人陈冬林用来传承工雕工艺的助力,就像桃花的矩阵里,海棠对春色的表达与烘托。泥塑的线条,高度吻合了木作的线条,是刚柔并济的,也是纤毫毕现的。刻刀似笔,锋刃轻点,木屑簌簌飞落,宛如一场簌簌而下的花瓣雨。这是春到深处的壮景,也是隆冬回春的壮景,还是木雕艺术回春的壮景。

浅浮雕、深浮雕、圆木浮雕、透雕、阴雕、阳雕、线雕......陈冬林不厌其烦地为我做木艺普及,极像小时候,父亲带我去春天的旷野,认识那些逢春开放的草木,连带着,也认知一段难得的芳春历史:彼时,廖家得天独厚,五水过境,水资源丰沛,滋养出大片繁茂的花卉苗木,其中以楠木最负盛名,尤其是小叶桢楠(金丝楠木树种)的广泛生长,为木雕创作提供了优质且唾手可得的原材料。廖家人依黑石河而居,因了民居的修建和家具及其他木作生活用品的需求,孕育出一批以修建民居建筑、制作木雕家具为生的木工匠人群体,廖家木雕的雏形初现。

那是廖家木雕艺术的春天,短暂却绚丽。

风刀霜剑,不是汹涌的现代化工业浪潮,也不是机器切割取代手工开料,更不是数控雕刻与都市霓虹,而是很少有人再愿意投身于这满是木屑与汗水的工坊,还有,用漫长而复杂艰辛的手工劳作,静静地去守望一朵“花”开。

陈冬林用泥塑复刻这段绚丽的历史,不是为了留住或者纪念,而是期待唤回。就像他相信,冬天过后,春天就会回来一样。他就在廖家,等着春风解冻,等着春风吹醒,等着我这样的偶然跌入者,在目睹这一墙锦绣后,一起期待木雕艺术的春天,重新回到廖家,回到崇州,回到成都,回到无垠的川西坝子。

我从博物馆里走出来,走进廖家、走进川西坝子更庞大的渊海。姹紫嫣红慢褪,绵密而深厚的绿扑面而来,廖家春正深。

作者简介:庞惊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钱学(钱钟书)研究学者,蜀山书院山长。 出版有《啃钱齿余录》《钱锺书与天府学人》《青山流水读书声》《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蜀书二十四品》等著作,有作品分别获得首届嘉陵江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等。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