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让人感觉恶心的书法?
更新时间:2025-07-07 23:55 浏览量:3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历经千年演变,早已成为表达个性与审美的载体。然而,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关于“什么是好书法”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崇尚创新,也有人坚持传统,理念分歧本属正常,但若以偏激之见否定他人,甚至恶意攻击,便令人不齿。
艺术鉴赏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必然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没有哪种艺术风格能征服所有人,也不会有人能认可所有艺术风格。
书法需要评价,但评价的本质应是交流与反思,而非恶意否定。真正的评价应该尊重差异,而非试图扼杀异己。
每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创作水平不同,但追求内心理想的权利是平等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名家,专注自我表达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
若以个人喜好为标准对他人横加指责,甚至试图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这种行为便是对他人独立创作权的侵犯和践踏。
如果本身就认知保守,思想懒惰,水平低下,却自视清高,对他人创新书法恶意挞伐,就更显无知且无耻。
当今书坛有个别人,自己懒于思考,只会机械临帖,写着一手呆板的“馆阁体”,却自诩为传统书法的守护者。
为了抬高自身书法地位,不惜歪曲书法史,鼓吹“唯唐楷论”、“唯楷书论”、“馆阁至上论”,将单一风格神化为书法巅峰,用这种偏激理论误导大众。
为了博取关注,刻意迎合部分民众的消极情绪,煽动舆论大肆攻击创新书法,公开宣扬书坛黑幕,将当代书坛描绘得乌烟瘴气,把名家诬陷势利小人。
利用民众对书法认知的不足,将自己塑造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传统书法卫道士,树立自己敢于挑战时代黑暗的光辉形象。
其目的无非是打压异己,将不同风格批倒批臭,从而凸显出自己,让自己的平庸书法戴上“正统”的光环。
看似慢条斯理,实则充满戾气,表面道貌岸然,内心却充满嫉妒与算计,这种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手段,不仅卑劣,更暴露了其艺术上的无能。
他们的言行看似维护书法纯洁性,实则是在制造对立。书法需要评价,但评价应以沟通、包容为前提,动辄给他人扣上亵渎传统的帽子,将他人说成文化罪人,这种评价险恶至极。
历史证明,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从篆隶到行草,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争议,但正是突破者推动了艺术的繁荣。
若人人都固守旧法,书法早已沦为僵死的符号。那些反对创新的人,不过是在暴露自己对艺术规律的无知。
真正的传统是流动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那些将楷书奉为唯一标准的人,显然忽略了书法史的丰富性。
草书的狂放、行书的流畅,无不体现着艺术的自由精神,若以单一标准衡量一切,岂不是对传统的亵渎?
艺术本无绝对标准,但恶意中伤却有违道德,你可以不喜欢某件作品,但无权否定其存在的价值,那些试图用舆论压制异己的人,不过是在进行审美霸凌。
书法是心灵的外化,而心灵本该自由,若因他人风格不符合自己审美便心生厌恶,这种狭隘恰恰是艺术欣赏的大忌。
当今书坛需要的是包容与对话,而非愚民伐异,那些自诩为正统的“卫道士”,若真关心书法发展,就该停止攻击,转而思考如何让传统与当代更好融合。
书法写的好坏依据个人水平,但是如果缺乏基本的谦虚,贬低别人鼓吹自己,就显得太过狂妄无知,如果刻意迎合低级审美,煽动舆情攻击异己,就给更显狭隘恶毒,如此嘴脸加上一手媚俗的书法,不由得不让人感到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