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扬文化风帆开艺术新程(九)

更新时间:2025-07-08 21:00  浏览量:3

【按语】1996——2006,作者的人生扁舟又从商业大潮驶入文化瀚海。在远古天地结缘马家窑,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以更大的视野洞察人类文明的演进,关注社会发展与文明变迁。作者倾注心血于中国史前彩陶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挖掘,沿着马家窑彩陶的神秘纹饰,走进远古天地,走向世界彩陶文化髙地。这时候才发现马家窑文化原来是形成中华文明最原始最重要的直接根系。此后五湖散翁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融入到文明变迁的思考和体验之中了。这些跌宕起伏的生命之旅,见证了五湖散翁是怎样升华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生命髙地。

自从天津展出马家窑文化彩陶,得到冯骥才先生等众多天津文化人的高度评价,这对我们研究马家窑文化和收藏马家窑文化彩陶遗存实物有了相当大的鼓舞。回到临洮之后,我便把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活动提上了自己的日程,而研究马家窑文化,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大量存在于民间社会的彩陶,于是彩陶收藏工作便提上我的日程。在我外出办事或考察时,发现哪里有彩陶,就必须去看看。特别是甘青地区的旧货市场和古玩市场都要去看看。

甘青一带的地下,几千年前的马家窑先民埋入的彩陶藏量非常大,农民在耕地修建等活动中,不时就有彩陶发现。由于农民不懂它的来历和身世,最初时期,不知道彩陶为何物,很多时间竟被当做不祥之物统统砸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手上有点钱了,也有心情把目光投向文化情趣了,就有人收藏彩陶了。起初收藏彩陶的人主要是各地的书画家,懂文化和艺术的教师等人,他们出于有知识,一看到那质朴而神秘而优美的彩陶,就情不自禁喜欢而收藏几个。还有一些具有艺术眼光的收藏家,和手上有点闲钱的文化人,他们也开始收藏。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大部分都不懂彩陶,并没有收藏欲望。起初彩陶的价格也买的非常低,甚至拿一些脸盆、热水瓶就换几个彩陶,后来人们发现了彩陶不样的深厚文化价值,价格也就越来越高了。

我开始收藏彩陶,完全出于研究需要,开始时非常谨慎,起初没有经验总怕上当。于是就从一些花钱少的彩陶类型开始收藏。当时我虽然有商业门店经营收入。但那时侯得不断扩大经营投资规模,资金的紧张是每个发展中的经商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收藏这玩意儿,是要把真金白银砸进去,结果弄来的如果是赝品,那就倒霉了。我一开始就从马厂类型的彩陶入手,当时一个马厂罐才几块钱,一般几十块钱,最高也不过几百块钱,就是上当了也能承担得起。到我收的多了,上的当也多了,慢慢地经验也丰富了,眼光也毒辣了,胆子也就大了,收藏品味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时候就敢进入半山类型和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收藏了。一个半山彩陶当时也就几百块,高的也就几千块,只要我看上纹饰内涵,就敢收藏,甚至那时对于几万和几十万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只要来路正,造型好,图案好,有文化内涵,也敢放胆收藏。只不过那时间我也确实由于投资彩陶收藏而过度掏空商社经营资金,深深感到资金特别紧张。加上银行贷款到期,旧城改造中政府强行要求拆建南大街一排营业平房铺面,必须建成三层以上楼房,建设资金压力也就特别巨大。一段时间,要收一些好东西,资金很难筹措。但没办法啊!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己渗透心肝的爱好,有时间竟然会如痴如迷。就是资金这样艰难,还是年复一年的勒紧裤带不断收藏,宁可饭菜中少了肉食和油水,也没有停止对彩陶的痴迷和收藏!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彩陶市场,最主要在甘肃青海一带,外地市场上的彩陶价格卖的比甘肃青海低。由于贩运者从甘肃拉出去时价格低,而甘肃彩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好转,再加上我们研究会不断发布研究成果到会刊上,人们对彩陶的文化艺术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其身价越来越高,价格上涨非常快。到十九世纪末,很多彩陶从几百元上涨到了几万元,有些到了十几万元,还有过百万元的。而贩运到外地的彩陶还没有涨起多少价格。

2001 年,就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一年,中国社科院上海分院了解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繁荣起来,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对陶瓷艺术品的收藏兴趣大大增加。但当时很多人都缺少陶瓷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知识,于是社科院便在上海举办了古陶研修班,研修班具体由中国社科院退休下来的蔡文琪老教授组织,报名参加学习的人员很多,有退休老同志,有大学教授,政府部门退休的领导,还有在职干部和文化界的收藏爱好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蔡教授请来中国社科院的刘庆柱,陈星灿等著名专家讲课。为了更具彩陶专业特色,他专门到马家窑文化遗址所在地——临洮来请作为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我,让我去为他们作讲课,于是我到了上海。刘大有是我们研究会天水籍的副会长,写了一本《安特生传》,多年在文化和文物管理部门工作,对彩陶收藏和研究经验很多,当时他正好在上海,就专门来为我主动做助教。

为了把课讲好,让学员们看到实物,我专门从临洮带了不同类型的几个各具特色的马家窑彩陶。讲座一开始,蔡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我和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故事,接着我就开讲。我先笼统介绍了世界和中国彩陶的总体情况,然后向学员们提问:“你们知道全世界最精美,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收藏价值的彩陶在那里吗?” 大家回答不上来,却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接着我说:它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它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中,它也在中国的故宫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中,它就是五千年前产生与甘青宁新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什么这些顶级的博物馆中都有马家窑彩陶。说明它就是彩陶文化中的世界之最。” 当大家对马家窑文化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让刘大有拿出了马家窑彩陶。大家看到那样精美的彩陶,简直不敢相信是五千年前的文物。于是我给大家介绍了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过程,文化价值和收藏鉴定知识。这次讲座效果很好,对上海了解马家窑文化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应。

古陶研修班讲座之后,我到上海著名的城隍庙古玩市场去转了一圈,在那里看到有出售的彩陶。经过交谈,发现出售者是甘肃临夏积石山人。由于上海人懂彩陶的较少,他们带去的彩陶一时卖不掉,价格比甘肃还便宜很多。我就统统买下来,用一个集装先发到兰州,运回了临洮,放入藏品室中。除了从上海收购一批彩陶外,我还从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也看到了马家窑彩陶,那里也都是甘肃人拉去卖的,而且绝大多数人也是积石山银川镇人。我在北京也收购到了一批彩陶运回来。当时许多外地人对马家窑彩陶的价值並不认识 。

记得马未都在二十世纪初,回答一个记者对彩陶的提问时,他还凭老印象说:“甘肃的彩陶不值钱,我在兰州看到农民用架子车拉着买,一架子车也卖不了多少钱。” 其实,他说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那时间他去过兰州,当时市场刚刚开放,彩陶的价格真的不值钱,“一架子车也卖不了多少钱。”但是他根本不了解甘肃彩陶在九十年代以后快速上涨,价格翻了一百倍的实际情况。到二十一世纪他还说甘肃彩陶不值钱,看来有的专家有时候也会信口开河。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收藏界的情况就大变了,很多手头有闲钱的书画家,开始本能地把对马家窑彩陶的喜欢变成了收藏活动。很多有文化的在职员工、企业家和收藏爱好者,也意识到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始加入了收藏队伍。特别是我们研究会对彩陶的研究,每在《会刊》上每发表一篇研究文章,彩陶的收藏价格就会上涨一次,有品位的彩陶价格就越来越高。当时全国很多重要的古玩市场和旧货市场上都有彩陶销售,这对于彩陶文化的传播,保护都有好处。

我的五楼储藏室中的彩陶数量越来越多,堆满一地。这样我得对收集来的彩陶进行分类保管。于是就把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分开放到不同的库房和架柜之中。把特别需要研究的彩陶放到办公室,放到办公室就为研究,一有时间便对着彩陶上那些方块的,圆圈形的,三角形的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仔细观看,尽力思索。这些纹饰图案诡秘而神奇,但上边究竟画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起初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古人无目的的随便画出来的吗?似乎不那么简单,那些相似和相同的图案画的井井有条,从众多彩陶上对比看,就可以看出他的规律性,这就说明古人是有系统、有章法、有思想地在表达着什么思维。那么他们在彩陶上到底表达着什么思想和内容呢?

彩陶上的纹饰无法破解,我不得不抱着彩陶反复观看,企图找到一个通道能进入远古天地的神秘境地中。我有时把彩陶放在办公桌上,甚至放在床边,企图通过反复观看,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有时深夜还对着谜一样的彩陶发呆,我遇到了空前的困惑——根本无法解读彩陶的文化内涵。于是我去寻找参考书籍以破解谜团!但这是远古人类的文化和艺术,中国原有的知识系统还对它是一片空白,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没有涉及马家窑彩陶上的图案表达着什么内容。去问古人?他们已经距我们五千年之久了,人早已不在了,何以问之!这样我便处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中,日夜思索,甚至夜里梦到我竟然走到了洪荒亘古世界,与远古先民对话,但古人的话一句也听不清楚。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陷入了彩陶纹饰解读的痴迷之中了。

以下几件彩陶是我当时的一些收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看马家案彩陶上的神秘纹饰就像看天书一样,到底诉说着什么?让我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境地中,当时也没人能给出合理的释读。

研究会创办的《马家窑文化源流》会刊。

五湖散翁以书抒情

北京书法展条幅

定西为朋友留墨

给林社长居室的题写的对联。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