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打开中国万年前的艺术世界大门
更新时间:2025-07-08 18:29 浏览量:3
艺术由人类创造,人类社会离不开艺术。那么,中国的史前艺术起源于什么时候?
在上万年前,那些原始人是如何创造出具有艺术感的器物?又是如何多元化发展并影响后世的文化艺术?
艺术对他们来说代表着什么?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考古学家谢崇安教授的这本《有灵:中国史前艺术》,结合考古研究和丰富的文物艺术品,细致深入地讲述了中国史前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既有学术性,也有通俗科普性,解答了我的诸多疑问,也对史前艺术有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深入理解。
学界认为,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晚期,主要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大约距今20万年至7000年前的萌芽成长期,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的繁荣期,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的嬗变期。
在很多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可以看到许多造型风格质朴抽象的陶器、玉器、石器、岩画等。它们既是当时用于生活、生产或祭祀的器物,也有明显的艺术性,即使比较粗糙,也经过了人工有意识的打磨。
从外型上看,既有模仿各种动物的造型,有具有规律性的花纹,也有十分抽象的造型,可以说先民的想象力非常大胆又朴素。
但在不同时期,这些器物的风格和工艺又有所不同,总体上是越来越复杂化。
跟西方文明重外形的具象化艺术风格不同的是,中国史前艺术的风格是抽象化的,不追求外形的契合,而是将其抽象化、象征性地表达出来,符合一定的规范与和谐形式。
后世的书画艺术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追求意境,可以说是来源于史前艺术的抽象化风格。汉字为什么是象形方块字,也是来源于这种抽象化的艺术宗旨。
从史前文字和甲骨文的象形特点来看,也正是源于史前艺术的抽象表现技巧。无论世间万物有多复杂繁多,通过对其特性进行抽象概括,抓住特征和精髓之处,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个象形文字。
距今80万年的广西百色手斧和距今13万年的丝绸稻城皮洛手斧,看起来不过就是一块平平无奇的粗糙“石头”,但如果仔细地看,就会发现它们都经过了人工设计打磨,具有一致的造型和规则。
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和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其造型多样的玉器和精细的纹饰让人惊叹,它们不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器物工具,而是具有更为复杂的文明礼制含义。
在史前漫长的岁月里,即使生产力落后,但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人类相伴不断成长。从石斧到玉器,从质朴简陋到繁杂精细,人类社会也越来越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