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遇见新课堂:让非遗在银龄指尖“生根”
更新时间:2025-07-09 01:06 浏览量:1
“一团彩面塑银龄,十指春风润桑榆。” 当65岁的刘玉梅捧起自己捏的石榴面塑作品时,眼角的皱纹里流淌着盈盈笑意。
7月7日,在包头市达茂旗艾不盖社区活动室内热闹非凡,妙趣横生的面塑课让社区居民化身“民间艺术家”。揉、捏、搓、剪,彩色面团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粒粒相拥的石榴籽面塑作品、福气满满的“宝葫芦”等接连“诞生”,交流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艾不盖社区正以别开生面的方式,让千年非遗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老师认真教学。
活动现场,面塑老师胡志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面塑艺术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并展示了精美面塑作品。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层叠舒展的花朵、象征吉祥的传统纹样……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作品瞬间点燃了现场居民的热情,也让大家对面塑艺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了解。
理论讲解之后,便是实操环节。居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彩色面团,在胡志荣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开始创作: “捏石榴要突出饱满圆润的质感,顶部花萼的褶皱要自然流畅。塑石榴如聚民心,要饱满圆润,石榴籽要密而不乱,好比咱们社区拧成一股绳。”大家专注模仿,用剪刀剪出石榴瓣,用梳子压出纹路,再用红色面团作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石榴逐渐成形。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沉浸在面塑创作的乐趣之中。
居民参与,乐在其中。
今年刚退休的社区居民杨晓风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说道:“社区举办的非遗面塑课堂,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还能让我学习一门手艺,了解非遗面塑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活动非常好,我会积极参加。”
当面团在银发老人手中化作灵动的艺术,非遗便不再是尘封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岁月的温暖印记。艾不盖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梁静告诉记者:“社区开设非遗面塑课程,不仅可以为传承传统文化助力,也为辖区居民打造了学习平台,同时也开辟了创收新路径,居民通过学习可以将手中的作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实现了一举多得。”
面塑作品。
从指尖到心间,从文化传承到民生温度,艾不盖社区以非遗为纽带,编织出一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图景。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通讯员:肖旭婕
新闻编辑:莎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