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艺术剧院:走进《回关南》排练现场,感受东路二人台的文化脉动
更新时间:2025-07-09 04:34 浏览量:2
东路二人台演出 东路二人台团供图
《回关南》排练中 刘佳鑫 摄
7月4日,乌兰察布艺术剧院二楼排练厅内,此起彼伏的乐器声与激昂的唱腔交织,东路二人台经典剧目《回关南》正进行紧张排练。斑驳的阳光透过排练厅的窗户洒落,映照在演员们认真的面庞上,悠扬唱腔在厅内久久回荡。《回关南》作为东路二人台的传统剧目,以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讲述了逃荒难民在返回关南途中,不幸遭遇黑心奸商算计,最终夫妻双双客死他乡的悲情故事。排练现场,演员苏卫东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眼神凌厉,与搭档们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念白。“这里的情感递进要再强烈些”,演员们不断交流探讨,甚至为一个细微的表情设计争得面红耳赤,只为达到最佳表演效果。整个剧组40余名演职人员各司其职,从演员到乐队,从编剧到后勤,大家齐心协力,为恢复这一经典剧目倾注心血。“大家铆足劲排练,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东路二人台的精彩。” 艺术剧院团长王树华目光坚定地说道。东路二人台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晋、陕、冀等地移民带来的民歌、秧歌、社火等艺术形式。东路二人台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四个戏曲剧种之一,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故称东路二人台。近年来,为推动东路二人台的保护传承,乌兰察布艺术剧院不仅组织演员深入学习传统剧目,还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改编。“作为地方剧种,东路二人台承载着家乡的文化记忆,让更多人看到其魅力是我们的责任。”苏卫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