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从永登走出去的民间非遗大师毛存文老师的刺绣艺术之路

更新时间:2025-07-09 18:29  浏览量:1

兰州第六届“寻找你的家和乡愁”乡村行活动散文作品选系列:从永登走出去的民间非遗大师毛存文老师的刺绣艺术之路

作者:苗汀 周厚澎

六月的永登县城,正是凉爽的避暑好地方。我蜗居在青龙山下,经常在闲暇之余,便要去看望一下在青龙山下开存文工坊的毛存文老师。因为在我的骨子里,还是特别喜欢我们永登民间遗留下来的传统工艺的东西,而毛存文老师的刺绣手艺,正是永登唯一传承下来的民间女性的活化石作品。一个喜欢,我成了毛存文老师的文化艺术铁“粉丝”。

而后来毛存文老师告诉我,她将要去兰州文化宫去发展她的刺绣事业。成立属于她自己崭新刺绣事业的工作室。因为在兰州文化宫,那是兰州这个城市的一个文化艺术窗口,在那里汇聚着兰州民间文化艺术的顶尖高手人物。

兰州文化宫,是毛存文老师发展刺绣事业又一个新起点。因为在毛存文老师的刺绣作品中,一直有关于兰州景点和敦煌文化的作品呈现。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毛存文老师是“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习所的负责人”和“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从永登走出的备受瞩目的民间刺绣艺术家。从事刺绣这一个行业,不知不觉,已有40多年了。40年的坚持和付出,最终梦想成真:2024年4月,她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毛存文老师的刺绣艺术之路,是一部扎根乡土、融合传统与创新、跨越地域局限的奋斗史诗。作为兰州市唯一的刺绣非遗领军人物,她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永登刺绣从乡间田野推向全国舞台,用针线勾勒出永登和兰州以及陇原文化的瑰丽画卷。

一、溯源:乡土滋养的艺术启蒙

毛存文老师的刺绣基因源自家族传承。毛存文老师从小出生在我们永登金嘴的一个偏远山区,自幼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她十五岁便拿起绣针,从荷包、枕头等生活用品起步,打下扎实的技艺基础。

永登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尤其是在永登的西上山一带,丰富的民俗文化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不论从山野的淳朴,还是山乡的巨变,在毛存文老师的艺术世界里,传统图案如“二龙戏珠”“莲花”等成为她早期作品的核心元素。在传承和但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主动走出家门,走出家门,遍访甘肃各地,学习庆阳香包绣、红古刺绣等技法,为后续创新积累养分。

二、破茧:从农家女到艺术家的蜕变

1987年,毛存文背着刺绣作品闯荡外面的世界,开启了她的艺术追求之旅行。首次将永登刺绣带入公共视野,在各大博物馆的展览上,毛存文老师的作品,让观看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让她更加坚定了艺术文化的自信力。

此后,毛存文老师开启了“偷师学艺”的征程:在苏州刺绣一条街观察绣女针法,在湖南、四川研习湘绣、蜀绣精髓,将四大名绣的技法与陇绣结合,逐渐形成独特的“毛存文”刺绣风格。这段苦难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技艺,更让毛存文老师意识到传统工艺需要突破地域局限,才能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艺术发展空间。

三、创新:技法突破与题材拓展

毛存文的艺术突破体现在针法革新与题材重构两方面。她自创“晶光针法”,通过多层丝线叠加实现人物眼睛的传神效果;发明“曲针”使绣线可随形弯曲,真实而又细腻,增强画面立体感。在此基础上,她开创“写真绣”,以光影变化模拟照片质感,代表作《马踏飞燕》《兰州水车园》等作品逼真如绘,被誉为“用针和线创作出来的摄影”。

毛存文老师曾多处跑遍来寻访刺绣名师。为了将四大名绣的针法、色彩和风格特点与金城兰州的刺绣艺术相融,她多次到苏州、湖南等地取经,在刺绣品种中增加了精品绣、双面绣、油画人物肖像等,刺绣技术也在一次次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手法艺术提高。

题材上,毛存文老师敢于寻古求新,大胆突破传统桎梏:耗时十年完成百米长卷《中国历史》,将500多位历史名人与80余个历史事件浓缩于方寸之间,这是她寻古的真实写照和见证;为北京奥运创作五幅20.08米长卷,以飞天、敦煌元素展现中华文明,用56朵牡丹象征民族团结,这是她求新的最有力的创新思维表现。这些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的元素符号,成为有名的“行走的文化名片”。

四、传承:从个人坚守到群体觉醒

锲而不舍,金石可缕。不断创新刺绣的取材和题材,是毛存文老师近40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正是这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让她的作品在联合国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项目妇女绘画与手工作品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多幅刺绣作品被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兰州市文物局永久收藏,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2012年,毛存文老师的刺绣工坊被命名为“兰州刺绣传习所”,标志着她从个体创作转向文化传承。据《玫瑰天涯》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名农家女通过传习所掌握刺绣技艺,实现经济独立。她的教学并非简单复制传统针法,而是鼓励学员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例如将兰州地标、黄河文化融入作品,使古老技艺焕发大时代大变化的艺术新生,鼓励走出兰州,走出陇原,走向全国。

五、破圈:非遗与时代的对话

毛存文老师作为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深谙传统工艺必须要“走出去”的重要性。她的作品多次亮相世博会、兰洽会和兰马会等国际平台,《黄河铁桥》被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永久收藏,《兰州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起奔跑》成为马拉松赛文化符号。近年来,毛存文老师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线上传播,通过短视频展示刺绣过程,让更多人领略非遗魅力。

尤其是2024年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后,她有了新的艺术挑战目标:计划启动《陆上丝绸之路万卷风情图》创作。这是一次以刺绣串联丝路文明,进一步扩大陇绣影响力的艺术作品超越梦想的行动。毛存文老师性格坚强乐观、乐于助人,而且怀着一颗爱国爱家爱生活的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创作活动的成功,必将成为毛存文老师的艺术巅峰之作品。

曾记否?2000年北京申奥成功,为了给奥运献礼,毛存文老师决定绣一组奥运为主题的奥运绣品,遂在以后的四年时间里,毛存文老师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先后绣出了《56朵牡丹》《56个民族大团结》《历届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百骏图》《飞天迎奥运》等奥运作品。并在2008年6月,5幅作品全部完成并装裱完工,每幅长卷为20.08米,作品结合了陇原大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艺术特色,以玫瑰、黄河、飞天和敦煌等主题风格,展现出大西北祖国河山一片红的壮阔风景和文化底蕴的博大与深厚,并用56朵形态各异、各具风姿的牡丹和56个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服饰等展现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民族交流团结合作共创辉煌的文化特色。作品的构思、绣工、用色的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表现出毛存文老师这个从山间走出来的“农家女绣娘”,在艺术道路上的大胆探索和执着坚持的精神世界。

毛存文老师的刺绣作品风格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古朴类、记史类、装饰艺术品类、奥运类和甘肃景观类。在这五大类型上,现创作的作品有近千幅作品。上百名农家妇女受到她的影响,在学习中成为优秀的绣工,有了可以自强自立的一技之长。

从1999年以来,毛存文老师的作品《五年后的变化》《讲究卫生》两幅作品,获得外经贸部国际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举办的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项目、妇女绘画与手工作品一等奖,2013年创作的80多幅刺绣作品在兰州市博物馆展出;2000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用了四年时间分别完成《56个牡丹》《56个民族创作大团结》《历届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飞天迎奥运》,每幅作品长20.08米;2013荣获“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清明工艺美术”活动银奖。她的刺绣作品《兰州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起奔跑》《黄河铁桥》分别被“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和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永久收藏,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收藏界人士收藏。

六、启示:非遗传承的范式创新

毛存文老师的艺术之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技艺融合:打破地域界限,吸收多元技法,形成独特艺术语言;题材重构:将历史叙事、时代精神融入传统工艺,增强文化共鸣;传承模式:从个体创作转向规模化传习,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传播创新: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美学”。

从永登乡间到全国舞台,毛存文老师用一针一线编织着永登和兰州的文化自信。她的故事证明,非遗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可以与时代共舞的活态文化。正如她所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路,而是属于整个甘肃刺绣陇绣艺术之路。”这种使命感,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在毛存文老师的艺术世界里:刺绣,刺的是人生的苦难生活,绣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妙技艺,刺的是时代跳动的脉搏,绣的是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毛存文老师一直坚持地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绣出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更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用绣花的精细态度和恒久耐性,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言行一致的毛存文老师,在七里河区西园街道和雷坛河西街社区的帮助下,在市总会第四支部和文化宫第一和第二支部的支持下,以“红星绣党旗,誓言映初心”的主题党会活动中,实现着她的“非遗传承进社区”的实践活动梦想。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