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大赛风云:AI搅局,传统艺术能否借科技腾飞
更新时间:2025-07-08 20:00 浏览量:1
你可以不喜欢它,也可以假装它不存在。
但无论如何,你都否认不了它,也阻止不了它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
它,就是人工智能,也就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AI。
AI能做什么?
力挺AI的人或许不会这样问,他们考虑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
还有什么,是AI不能做的?
孙博《剪纸王》中,AI就大显神通,帮助参赛者满分获奖。
问题是,以AI加持的获奖,其荣誉是否实至名归呢?
元旦,午后,枫城北面文化中心大堂。
外面风雪交加,室内却挤满了人,温暖如春。
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一场特殊的比赛——
加拿大青少年剪纸大赛。
参赛者真不少,足有一百多人,分成大、中、小学三个组别。
大学组压轴上阵,30多位选手角逐这个组别的荣誉,随着主持人宣布比赛题目为“年年有余”后,大家争分夺秒地忙碌起来。
比赛时间规定半个小时,仅仅20分钟,第一位完赛者出现了,他的名字也很特别,姓牛名犇,正在读大学二年级,是滑铁卢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高材生。
牛犇人如其名,果然牛气逼人,作品不仅用时短,质量也极高,让一众评委赞叹不已。
半小时后,其他选手都交了卷,时间仓促,有几个根本没能完工,最终五位评委一致给牛犇打出满分成绩,他成为本次大学组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评委吴主席走上台,向大家宣布:
“牛犇同学以满分夺得大学组冠军,获奖金5000加元。这也是我们大赛举办三年来,第一次有人获得满分,再次恭喜牛犇同学!”
随后,吴主席双手举起牛犇的剪纸作品展示。
只见一幅全圆形的窗花图案,男女胖娃各抱鲤鱼跳龙门,喜气洋洋中带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吴主席边展示边评论,“牛犇同学的作品紧扣‘年年有余’的主题,但又富有创意,融入鲤跃龙门的元素。构图新颖,刀工流畅,疏密有致,阴阳相间……”
台下一位参赛者突然举手,吴主席随即停下滔滔不绝的赞赏,示意对方发言。
举手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
“我叫马驰,刚才偶然发现牛犇同学的剪刀特别奇怪,估计安装了电子配件,是不是有作弊之嫌?”
面对质疑,牛犇立刻站起来,斯文地答道:
“大赛要求自备剪刀和刻刀,但并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马驰显然对牛犇的这一回应非常不满意,他提高嗓门,步步紧逼:
“请你不要偷换概念,我的问题是,你的剪刀有没有安装电子配件?”
牛犇点点头,答道:
“我确实加入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目前主要功能是加快剪纸的速度。不过,这也是我自己开发的,正在申请专利。”
没想到当事人不仅承认,还如此大大方方地承认,马驰真没想到。
现场瞬间像炸开了锅,喝倒彩的居多。
这一突发情况让吴主席傻了眼,其他评委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收场。
恰在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个长者站起来,大声地说道:
“请大家安静一下!我叫牛建国,是牛犇的爷爷。事情既然发生了,总得有个解决的办法,为公平起见,我建议请吴主席出题,马驰同学提供剪刀和刻刀,让牛犇再剪一个图案。”
这主意不错,公平合理,牛犇是真牛还是借助AI才牛,一试便知。
五个评委交头接耳后,认为牛建国的办法可行,吴主席马上向牛犇、马驰招手。
牛犇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台,马驰拿着剪刀、刻刀跟了上去,牛建国也大摇大摆地走上了台,用力拍了拍孙子的肩膀。
吴主席皱了皱眉头,说道:
“我看,就剪一个‘嫦娥奔月’吧。”
当着一众参赛者的面,牛犇接过马驰递过去的剪刀刻刀,立即在讲台上忙碌起来,动作娴熟流畅,让站在旁边的马驰佩服得五体投地。
仅仅一支烟的工夫,一幅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图完成了,上面还有“中秋佳节”四个行书大字。
五个评委一看,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吴主席兴奋地说:
“冠军真是名副其实啊!”
曲终人散之际,一个中年男子冲上前,对着牛建国问道:“请问牛老先生是广东佛山人吗?”
牛建国点点头,中年男子激动地说,那您就是当年的剪纸王了,20年前,我还跟您学过几个礼拜呢。后来跟着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只好中止了。
在确认身份后,吴主席盛情邀请牛建国加入剪纸协会当顾问,一起推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建国爽快答应,说确实应该好好推广一下剪纸传统了。
对于剪纸创作中加入AI助力,牛建国也极为乐观,他看着孙子说:
“这古老的剪纸艺术,就靠你们年轻人插上高科技的翅膀了。”
AI助力传统,把它放在该用的地方,获奖者的荣誉是否实至名归,其实与使用不使用AI无关,而是如何用,有没有用好它的能力,这才是关键。
未来的剪纸王,在新技术新观念的加持下,会绽放怎样的风采呢?
完全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