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红牌专业出炉!文科和艺术类霸榜,文科生和艺术生真难啊!
更新时间:2025-07-10 03:16 浏览量:3
最近麦可思发布的 2025 年就业蓝皮书,给大家提了个醒 —— 又一批专业被贴上 “红牌” 标签。
本科红牌专业里,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是文科,音乐表演、绘画、美术学是艺术类。
高职红牌里,法律事务、小学教育这些文科相关专业,已经连续五年 “稳坐” 榜单。
榜单被文科和艺术类包圆了。
文科生和艺术生看完可能会有点扎心:难道读文科真的没出路了?
其实未必,但这份名单确实戳中了文科生的痛点 —— 选专业时要是没踩准节奏,毕业后真的可能 “步步难”。
法学专业连续五年被亮红牌,堪称 “文科难就业” 的典型。
有个学法学的男生吐槽:“全班 40 人,过司法考试的只有 5 个,剩下的要么在律所当助理拿 3000 块月薪,要么转行做了销售。”
司法考试通过率常年在 10% 左右,相当于 10 个人里只有 1 个能拿到 “从业资格证”,剩下的 9 个只能在行业边缘打转。
更尴尬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今年第一次上榜就成了红牌。
这个专业以前被称为 “考公神器”,可现在公务员考试放宽了专业限制,学中文、管理、甚至计算机的都能考,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瞬间没了优势。
有个毕业生说:“报考时发现,能报的岗位比学中文的还少,早知道当初选个具体点的专业了。”
文科专业的通病就是 “太宽泛”。
学法学的可能啥法律都懂点,但不精通;学公共事业管理的,教育、医疗、环保领域都沾边,却没一样能独当一面。
市场需要的是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而不是 “啥都知道一点的人”。
绘画专业连续五年红牌,音乐表演五年里四次上榜,这让学艺术的学生心里发慌。
有个美术生说:“当初觉得画画是爱好,毕业能当插画师,结果发现市场早就饱和了。网上接张插画才 50 块,还得改十几次,根本养不活自己。”
艺术类专业的困境在于 “供需失衡”。
全国有上千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但社会需要大量程序员;可开绘画、音乐专业的学校也不少,市场却只需要那么多画家、音乐家。
更现实的是,艺术类工作大多不稳定,能靠画画、唱歌稳定赚钱的,可能连毕业生的 10% 都不到。
有个音乐表演专业的女生,毕业后在培训机构当钢琴老师,月薪 4000 块,她说:“想进交响乐团得有关系,想当歌手得有运气,普通人最后大多只能去培训机构,可现在孩子学乐器的都少了,连培训机构都在裁员。”
小学教育相关专业连续五年红牌,背后是 “出生人口减少” 和 “学历通胀” 的双重打击。
2023 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 902 万,比十年前少了一半多,小学数量三年间少了 1.08 万所,老师岗位自然跟着缩水。
更要命的是,现在小学招老师基本要求本科,高职学小学教育的毕业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有个高职学小学语文教育的女生,毕业后只能去私立幼儿园当老师,月薪 2800 块。她说:“同班 30 人,能进小学当老师的只有 2 个,还是托了关系的。”
文科生学的知识大多是 “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可这些能力很难量化。
而理科生的技能很明确:会编程、会画图、会做实验,企业招人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 “这人能不能干活”。
就像法律事务专业的高职生,因为考不了司法考试,只能做些 “整理文件、打电话” 的辅助工作,可这些工作,学中文、学行政的也能做,薪资自然高不了。
有个律所的 HR 说:“我们招助理,宁愿选学中文的,至少文字功底更扎实。”
艺术类专业尤其明显。
很多高校看到 “绘画专业热门” 就跟风开设,课程设置都一样:素描、水彩、油画,可市场需要的是数字绘画、插画设计、游戏美术这些细分领域的人才。
有个美术生说:“大学四年画了无数素描,毕业才发现,现在公司要的是会用画图软件的人,我连软件都没摸过。”
文科专业也一样。学小学教育的,如果只会教语文数学,那在 “本科 + 双语 + 特色课” 的竞争者面前,根本没优势。
我家楼下的姑娘能在私立学校站稳脚跟,靠的就是 “英语 + 编程” 的组合技能,这才在红牌专业里杀出了一条路。
文科生的知识面广,其实是个隐藏优势。
有个学法学的女生,把法律知识和新媒体结合,在网上讲 “职场法律小知识”,半年就积累了 50 万粉丝,现在不仅开了自己的普法工作室,还被律所聘为 “新媒体顾问”,收入比单纯当律师还高。
艺术生也能玩跨界。学绘画的可以学 UI 设计,学音乐表演的可以深耕 “音乐治疗” 领域,这些交叉学科既需要专业基础,又有市场需求,反而能避开红海竞争。
文科生怕的不是 “专业红牌”,而是 “没拿得出手的本事”。学小学教育的,考个 “心理咨询师证”;学公共事业管理的,深耕 “养老产业” 或 “社区治理”,这些细分领域需要既懂政策又懂实务的人,反而竞争小。
有个学公共事业管理的男生,大学时专注于 “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毕业就被一家连锁养老院预定了,因为他不仅懂管理,还考了 “老年护理师” 证,这种 “复合技能” 在市场上很抢手。
如果你的专业在红牌名单上,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在细分领域做到优秀?” 法学专业难,但知识产权、涉外法律这些领域人才稀缺;绘画专业冷,但数字绘画、文物修复却供不应求。
反之,如果只是 “混个文凭”,又没特色技能,那真的要早做打算。就像有个艺术生说的:“我同学里,毕业即失业的都是上课睡觉、毕业后啥也不会的;而那些在画室泡到半夜、主动学设计软件的,现在要么进了游戏公司,要么自己开了工作室。”
文科生和艺术生别太焦虑。红牌专业反映的是 “整体情况”,不是 “个人命运”。就像法学连续五年红牌,可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只要过了司法考试,照样能进大律所;绘画专业再冷,能画出 “国潮风格” 的插画师,订单都排到了明年。
关键在于:别把自己困在 “红牌专业” 的标签里,而是想办法让自己成为 “这个专业里的例外”。文科生可以练出 “法律 + 新媒体”“教育 + 心理” 的组合拳,艺术生可以深耕 “传统艺术 + 现代技术” 的新领域,这些都是破局的办法。
毕竟,专业只是个起点,不是终点。就像有人用红牌专业的 “钝刀” 磨出了锋芒,也有人把绿牌专业的 “好刀” 用成了废铁。文科生难不难,最终还是看你有没有让自己 “不可替代” 的本事。
你学的是文科或艺术类专业吗?现在发展得怎么样?评论区聊聊,给更多人一点信心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