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在行动|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更新时间:2025-07-10 07:30 浏览量:4
近年来,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在十大电信诈骗高发案件中位居第三位。诈骗分子通过发布虚假广告等方式,诱导受害人开展私下交易,进而实施诈骗。这类案件不仅发案高,且个案损失金额大,大家要时刻谨记:擦亮眼、绷根弦,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守护好您的钱袋子!
典型案例
●5月26日,蒸湘区23岁的张先生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发布帖子卖演唱会门票,就联系对方咨询,对方让张先生去大麦APP上买票,并通过大麦平台的电子邮箱发了一个购票二维码,张先生扫码后填了个人信息,通过手机银行付款800元,显示被银监会拦截。对方说他会联系银联的工作人员,让张先生下载“办事通”APP加入会议,并让张先生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公众号,然后,通过邮箱伪造了一些虚假转账,称需要张先生将卡内所有的钱转账到一张银行卡内进行解冻,张先生听从对方安排将名下20余万元全都转到一张银行卡内。张先生问对方为什么自己的钱没到账,对方说先登记,明天再处理。第二天,张先生发现仍未到账,再次询问对方,对方让张先生再转账,这时张先生才意识到被骗。
●5月10日,珠晖区的吴女士在微博和小红书发布购买数码相机的消息,后有人在小红书私信她称出售相机并发来链接,称是“转转”平台的链接,实际是虚假链接,她进入链接看到显示相机的有关信息,便点击了购买按钮,通过操作后支付了8300元,支付成功后,吴女士下载“转转”APP查看购买记录,发现并没有自己的购买记录,吴女士才发觉被骗。
诈骗手法
第一步:寻找目标。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广告,或者声称可以提供代抢演唱会门票、订购预售产品、论文代码、代找工作、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
第二步:虚构交易。当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诱导受害人通过微信、QQ或其他小众聊天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方便交易等理由,要求私下转账。
第三步:实施诈骗。待受害人付款后,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事后将受害人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