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亭台|科学x艺术三部曲:地心探索
更新时间:2025-07-10 15:38 浏览量:1
7月8日,“科学x艺术三部曲:地心探索”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启幕。这场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此次,MoCA将视线转向深不可测的地心世界,通过艺术创作与前沿科技的结合,重新审视人类与未知领域的关系。
展览现场
与太空、异星一样,地心作为人类想象中的终极边界之一,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地理概念。从神话冥界到地核研究,这片沉默潜藏于我们脚下的空间,始终激发着创作者的想象。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绘画中,约翰·马丁(John Martin)以其摄人心魄的《大洪水》《混乱》等作品,描绘出地底和深渊的壮丽与恐怖。画面中翻涌的洪流与渺小的人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自然力量的不可违抗。这些作品不仅指向地质空间,也刻画出神圣与毁灭交织上演的戏剧一幕,兼具浪漫主义美学和早期科幻的视觉雏形。
《大洪水》《混乱》,约翰·马丁
其后,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于1864年出版的《地心历险记》,以文字描绘了一场从火山口深入地核的奇幻旅程。这部小说被视为“硬科幻”的先声,它所描绘的地心世界与马丁画布上的景象形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共振。
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则通过象征和梦境般的视觉元素,将“地心”这一概念延伸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隐喻。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记忆的永恒》中融化的钟表,象征时间的流动与扭曲,暗示时间的非线性。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在1930年代反复探索的《地下森林》系列构建了一个暗黑阴郁的地心幻境,将观者引入更加深层的探索。
《记忆的永恒》,达利,1931 /《森林》,马克斯·恩斯特,1927-28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林辉华的两件布面木炭作品《Code 1627》和《Code 7568》为地心探索提供了独特的当代视角。这两件作品探讨人类日益依赖科学理性和机械制造的生存现实,并延伸思考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拓展生活边际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Code 1627》,林辉华,布面木炭,2023
林辉华将自然中的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与人类研发的机械和公式并置在画布上,创造出一场天马行空的视觉对话。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以创作时直觉感应到的随机数字,引出被称为数学黑洞的卡普雷卡尔常数6174。这个神秘的数学常数具有独特的性质,即任何四位数经过特定的数学运算,最终都会回到6174。这种随机产生的数字与数学有序规则的关系,正如人类的动物性与人类研发的机械公式间相互依存却充满矛盾的状态。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重拾存在于动物身上却被人类放逐的灵性世界,在现在及未来寻找两者和谐共生的平衡。
《Code 7568》,林辉华,布面木炭,2023
木炭这一原始媒材的选择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木炭本身就是有机物质经过地底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产物,它连接着地表的生命与地心的力量。林辉华用木炭描绘的线条,仿佛是从地心一路延伸出的轨迹,记录着人类在文明中的存在状态。此外,展览中也有几件形态各异的化石,与林辉华的木炭绘画形成一种跨越时间与媒介的对照,引发关于生命、技术与记忆的想象。
展览现场
除了绘画,此次展览延续了”科学×艺术”系列的影像体验,呈现由VISION WALK打造的沉浸式XR影片《地心大冒险》。这部作品巧妙地融合了电影叙事与游戏互动,一方面,它以画面构建出了极为逼真的地心风貌,透过XR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熔岩、晶洞等神秘生物的栖息地中。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游戏的互动性,让观众能够“潜入”地底自由冒险,从而体验地心探险的多维魅力。
这一呈现参考了当代大众文化中对地心主题的转译手法。在电影领域,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运用3D技术,将凡尔纳的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视觉体验;《环太平洋》结合地质学想象与赛博朋克美学,将地心设定为连接不同维度的神秘通道,强化了视觉与情节的冲击。此外,于近期上映的《侏罗纪世界》系列第七部,延续了人类对史前地层与未知生物的幻想,使科幻叙事再次回到地质时间的尺度之中。在游戏领域,亦有《地心护核者》这样的作品,通过像素艺术与互动设计,将采矿、生物学和神秘文明融为一体。
经典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2008
我们对地底世界的好奇,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永恒渴望。在今天,艺术能够融合科技之力,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体验,让复杂的哲思具象化。这场展览邀请每一位观众成为地心探索者,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点上,重新审视人类与未知世界的关系。或许只有深入地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分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真实位置。
艺术亭台(MoCA Pavilion)是上海当代艺术馆于 2015 年筹备开放的艺术空间,旨在通过广泛地展示一系列的艺术项目来支持年轻的艺术家;关注新的艺术潮流,并鼓励当代艺术中的各种实验与创新。同时,艺术亭台努力营造一个独特而开放的环境,让观众们可以自由地观看和了解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