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专刊——走进书画家王永钊的艺术人生
更新时间:2025-07-10 18:30 浏览量:2
【艺术简历】
王永钊教授,年近耄耋,福建省七闽画院院长,书、画、篆刻皆擅。
永钊的字,画,印,是武学的基础,是美学的造诣,是自学的底蕴。那一笔,磅礴而出;那一划,阳刚遒劲;那一刀,刀劈斧凿。兼有文人气质,诗文入画。如此造化,执传统为继承,秉酬勤为大道,重感悟为独行,栽桃李誉一方。诚如其名,永钊磨砺前行,竞是愈老愈烈。抒句以赞叹!
乙巳春涵川
笔墨绘翎羽,匠心赋生机
——记花鸟画家王永钊
在当代花鸟画坛,王永钊以其对自然生灵的细腻观察与笔墨语言的独到运用,让笔下的花鸟草木既有传统意趣,又含鲜活生机。他不刻意追求奇诡构图,而是于寻常景致中捕捉灵动瞬间,用墨色浓淡、线条刚柔,诉说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一、师法自然,观物入微
王永钊的创作,始于对生活的凝视。他常于清晨蹲守庭院,看露珠在花瓣上滚动,听蜂蝶振翅的细微声响;也会在郊野驻足,观察雏鸟学飞的笨拙姿态,记录寒梅在风雪中舒展的枝丫。他说:“花鸟不是符号,是有呼吸的生命。”这种“观物入微”的习惯,让他笔下的生灵自带“烟火气”——《春燕戏柳》中,燕子的尾羽如剪,掠过新抽的柳丝,翅膀的弧度带着风的动感;《秋菊寒雀》里,麻雀啄食菊籽时,蓬松的羽毛透着暖意,花瓣上的枯荣纹理清晰可辨,仿佛能闻到秋日的清冽。
二、承古出新,笔墨见心
王永钊深谙传统花鸟画的笔墨精髓,早年临摹徐渭的狂放、恽寿平的没骨、齐白石的意趣,练就了对笔墨的精准驾驭。但他不满足于复刻古法,而是将个人心境融入其中。画牡丹时,他不用浓艳重彩,反以淡墨勾瓣、赭石点蕊,显其雍容而不媚俗;绘兰草,线条瘦劲却暗藏韧性,似有清风拂过,带出“空谷幽兰”的孤高。他尤擅用“破墨法”,让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如《荷塘清趣》中,荷叶的边缘浓黑如黛,中心渐淡至灰,水珠滚落处留白,既见荷叶的厚重,又显水光的晶莹,笔墨间藏着对自然肌理的深刻理解。
三、以画寄情,意趣盎然
在王永钊看来,花鸟画的灵魂是“情”。他的作品从不局限于“绘形”,更重“传情”。《雏鸡图》中,几只毛茸茸的小鸡挤在母鸡翅下,眼神怯生生却透着好奇,让人想起童年的温暖;《寒梅报春》里,梅枝虽瘦,却顶着几朵怒放的红梅,枝干的苍劲与花朵的娇妍形成对比,藏着“苦寒中见希望”的哲思。他还常将花鸟与生活场景结合,如《窗台上的月季》,画中花盆带着粗陶的质朴,月季斜出窗外,一只瓢虫停在叶尖,平凡景致里透着日子的安稳,轻易便勾起观者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王永钊依旧保持着每日写生的习惯,他说:“自然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笔墨跟着心走,花鸟便有了魂。”这份对艺术的赤诚,让他的画始终如一股清泉,在喧嚣中透着宁静,于笔墨间藏着生机。
每次到教授的工作室
时光都悄然折叠成宣纸的纹路
先生执笔凝神的刹那
墨香里浮沉着他半世纪的风骨
气沉 速缓 涩行
看着他用手裁出一张素纸
侧面透出他篆刻时光的棱角
连边角余料都在指尖重生
这对我来说只是一张白纸
他身上让我看到了
秦汉 唐宋 元明清
在这个追逐速朽的时代
他的质朴无华
是文化在血脉里蜿蜒
古柏将根系扎进文明的断层
那力透纸背的横竖
原是君子骨相在宣纸上的投影
感恩遇见
每一次都能让我遇见净土
珊珊己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