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天价频出,民间好的藏品变现为何这么难?
更新时间:2025-07-10 18:55 浏览量:2
在收藏界,拍卖行常常创造出让人惊叹的天价交易。像 2010 年北京保利 5 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大字行楷《砥柱铭》卷,从 8000 万元起拍,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 4.368 亿元成交,震惊了整个艺术圈 。
现今收藏市场虽有些“冷”,但拍卖市场上却有屡创新高的过亿藏品出现,许多藏友心里热乎乎的,心想自己的藏品跟“天价”藏品差不多,也值这个身价,兴奋欢呼。
在收藏热潮中,人们往往都走进了一个误区,看重艺术品的投资功能,却对藏品的流动性认识不够,艺术品不仅要买得进,更要卖得出,藏家才能从中获益,也是藏品价值的一种体现。不过说起来容易,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扩大,让普通人接触藏品的途径越来越多,“买”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过到了想要将收藏品出售的时候,难题也随之而来。收藏者会发现精挑细选买到手的东西,从市场数据来看,民间藏品的变现情况也不容乐观。
收藏容易“变现”难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有价无市”是高端艺术品难以变现的首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主要的退出方式不外乎二次拍卖、典当融资、抵押贷款几种,但不论怎样的退出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忧。拍卖本身需要精心的准备,还面临价格风险,且拍卖成功需要支付相当多的佣金,最可怕的便是流拍,无疑对某件艺术品判了“死缓”,起码在很长时间内再无升值空间。按照目前的渠道建设和配套制度,典当融资和抵押贷款也面临着手续冗杂、价值评估等棘手的问题。
“低值高估”是艺术品难以变现的普遍原因。无论是价格亲民的普通收藏品还是身价过亿的民间藏品,多种品类的文化艺术品都存在“低值高估”现象。低值高估源于藏家对藏品过度的心理预期,其影响不仅仅在“惜售”,更在于整个收藏市场价值评定缺乏一个权威可靠的严格秩序。
特别是对于高古瓷而言,虽经研究所和鉴定师明确考证,其断代和窑口基本无误,但价格高企,显然与其自身艺术价值不符,这主要受拍卖市场上身价过亿的同类瓷器的蛊惑以及一些鉴定专家的误导。 藏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是同一类器物,也有精品非精品之分,特别对于古玩艺术品,更要求精品性与稀缺性共存。所以以拍卖图册上的拍卖价格作为自身收藏的参考是收藏之大忌,更是“低值高估”现象的滥觞。
同时,“赝品泛滥”也是收藏容易变现难的原因之一。赝品泛滥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正常流通,个别收藏家、鉴定师的术业不精、见利忘义,损害了艺术品鉴赏的大环境,更伤害了艺术品的正常流通。在收藏市场中,“作伪”与“鉴伪”耗费了藏家太多的心血与金钱,古人就曾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艺术品收藏“趋利主义”至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藏品就没有出路,只要藏家积极提升鉴定与认证水平,合理拓展宣传与交易渠道,理性地进行合理定价与市场定位,主动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就有可能突破困境,实现藏品的变现 。
声明:本文章所使用图片、诗歌等作品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