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抹黑丑化,一边造神吹捧:安万为何成了流量靶子?
更新时间:2025-07-09 04:00 浏览量:3
为什么网上对安万的声音,总在两个极端摇摆?要么是带着恶意的抹黑,要么是脱离实际的吹捧?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内核其实是同一种逻辑在主导:无论选择抹黑还是吹捧,本质都是瞄准他的关注度大做文章——借其名气制造话题、收割流量,最终将这种关注度转化为实际利益。
那些刻意抹黑的,习惯用制造争议换取流量。安万面部因血管瘤存在的瑕疵本是客观特征,却被别有用心的人用软件进一步丑化,将生理特点扭曲成攻击的工具;演出中难免出现的细微失误,被单独截取后无限放大,硬被说成“专业能力不足”的铁证;甚至连他尚未成为网红的早期,被黑粉攻击时忍不住回怼骂人的只言片语,也被翻出来反复炒作,当作“素质差”的标签贴到现在——要知道,如今他流量大了、忙着带货,早已极少再有类似言行,可黑粉偏要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无非是想靠翻炒旧账制造对立。这些行为,没有一个是真正为了客观评价秦腔艺术,不过是靠制造负面冲突吸引目光,哪怕是以伤害他人尊严为代价,也要博取那点流量。
而那些过度吹捧的,同样在借夸张的表述赚取热度。安万自己其实早就点破过:“有些人打着正能量的幌子,无非就是为了蹭我的流量。” 可即便如此,仍有人称他为“秦腔王”,宣称他“拯救了秦腔”;还有人号召网友“学习安万精神”;更有甚者,夸张到说他在某地演出,就能拉动当地几十亿的经济流动——这些说法看似是赞美,实则早已脱离了事实根基。安万的价值,在于通过直播秦腔演出让更多人喜欢上秦腔,以带货的方式支撑剧团运营,这是他作为从业者的实际贡献;但“秦腔王”的头衔、“拯救秦腔”的评价,显然超出了个体能力的边界;“学习精神”的号召,更是将一份职业选择过度拔高;至于“拉动几十亿经济流动”的说法,更是与现实脱节的臆想。这种吹捧并非基于理性的认可,而是借夸张的噱头制造传播点,靠塑造“神话”蹭热度,与抹黑者实则是同一逻辑的两种表现。
无论抹黑还是吹捧,伤害的都不只是安万本人。恶意攻击会浇灭传统艺术从业者的热情,虚妄吹捧则会扭曲大众对“传承”的理解——仿佛秦腔这门艺术的价值,必须依附于某个人的“传奇故事”才能显现。
说到底,流量本该是传播的辅助工具,而不该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评价安万,应当看他的唱腔是否扎实、能否为秦腔开拓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看待这件事,更应回归事实本身,不被极端声音牵着走。如果眼里只盯着流量,最终只会让真正值得关注的传统艺术本身,被淹没在喧嚣的舆论中。